電腦CPU和手機CPU,說兩者差距十萬八千里毫不夸張。下面這張圖上,比指甲蓋還小的芯片,90%的人會說:這不就是手機CPU嗎?
錯了,這不是手機CPU,而是手機SOC芯片,CPU集成在SOC芯片里面,我們從外面根本看不到。
手機SOC芯片有個***說法叫片上集成系統,簡單說是在一塊硅片上,集成CPU、GPU、ISP、NPU、內存等核心。來麒麟980的一張內部透視照讓大家參觀參觀。圖中紅框處就是手機CPU,包括4個A76大核,兩邊各是兩個A55小核,夾在小核中間的是4MB三級共享緩存。
可以看出,無論驍龍也好,麒麟、獵戶座也罷,我們眼中的那片不及指甲蓋大的芯片,其功能和一部電腦沒什么差別(見下圖)。
所以,高度集成化是手機CPU和電腦CPU的最大區別。
由于電腦機箱散熱空間充裕,所以電腦CPU的設計類似草原跑馬,沒啥拘束,而手機SOC芯片內部狹小,設計CPU類似于微雕,只能螺螄殼里做道場。
由于工作環境的不同,導致兩種CPU設計取向的差異,于是產生另一個結果,手機CPU的晶體管數量遠少于電腦CPU,因而功耗也低于電腦CPU,自然而然,絕對性能也低于電腦CPU。
說到這里,需要就性能展開一點。
大家的普遍看法是,英特爾的X86架構的CPU比手機采用的ARM的CPU耗電多了。從絕對功耗看,確實如此,手機CPU滿血跑的話,功耗可能在1瓦左右,i7要滿血跑的話,功耗相當于100瓦大燈泡。
但論效率的話,英特爾的CPU反而實力碾壓ARM的CPU。
國外有人對英特爾i7處理器和ARM的Cortex-A8處理器(廣泛應用于機頂盒、路由器、打印機、數字電視等設備)在能源效率上作過專門測試,結果發現,英特爾處理器是高耗能高性能,A8則是高耗能低性能。
換句話說,做同樣一件事,英特爾CPU消耗的能源比ARM的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