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CTV-5體育頻道對5月13日舉行的2018亳州國際馬拉松比賽進行了相關報道。正當所有人為能夠登上央視體育頻道而驕傲時,主播卻把亳州讀成了毫(hao)州,高興勁兒好像瞬間蔫兒了,朋友圈內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憤憤不平”。
這已經不是央視第一次念錯安徽地名了,三年前,央視《新聞聯播》的一則報道曾將“六(lù)安”讀作“六(liù)安”,主持人搬出字典稱沒錯↓↓
頗有意思的是,央視新聞官方微博似乎也注意到了這個討論,便發了一條微博向網友們征詢意見,到底應該是讀“lù”還是“liù”。
@央視新聞微博較為詳細的給出了兩個讀音各自的論據:安徽六安市,當地百姓讀六(lù)安,但現行《現代漢語詞典》、《中國地名辭典》中,“六”均已無“lù”的標音。有網友稱漢武帝取“六(lù)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賜名六安,“lù”的讀音更可追溯到上古時期。
不同讀法的地名,你還知道哪些?
最近網上評出一份安徽易讀錯地名
咱蚌埠(bèngbù)竟也上榜~
亳州(bózhōu)
不讀(háozhōu)
因亳字似毫(háo)字,幾乎經常被讀作多了一橫的毫(háo)州。
亳州古稱焦邑、譙城,安徽省下轄地級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部與河南省商丘市相接、西部接壤河南省周口市,南部接壤安徽省阜陽市、淮南市、東部接壤淮北市、蚌埠市。
六安(lùan)
不讀(liùan)
漢武帝取‘六(lù)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賜名六(lù)安。而‘lù’的讀音更是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但是常被誤讀為liù。
六安別稱“皋城”。位于安徽省西部,處于長江與淮河之間,大別山北麓,地理意義上的“皖西”特指六安。六安之名始于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歷史悠久。因舜封皋陶于六(Lù),故后世稱六安為皋城。
蚌埠(bèngbù)
不讀(bàngfù或bàngbù)
“蚌”字因“河蚌”讀音導致蚌埠常被誤讀為bàngfù、bàngbù,在皖北也常被誤讀為bèngpù。
蚌埠地處皖北、淮河中游、京滬和淮南鐵路交匯點,是安徽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交通樞紐之稱。
蚌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史載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7300年前的淮河流域人類文明雙墩文化遺存的發現,豐富了我們民族的歷史;4200年前,大禹治水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2200年前,垓下悲歌,在歷史的時空中回響著余音;被譽為“東方芭蕾”,漢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花鼓燈藝術代代傳承……
蚌埠地處我國南北分界線,千里淮河穿城而過,總面積5950.72平方公里,總人口379.52萬,境內山水相連,四季分明。
蚌埠擁有機械、化工、醫藥、電子、建材等行業齊備的工業體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眾多。京滬高鐵蓄勢待發、蚌埠新港百舸爭流,交通十分便利。市轄三縣均為全國商品糧大縣,懷遠石榴、五河螃蟹、固鎮花生聞名遐邇。基礎完備的工業、方興未艾的農業、繁榮興旺的商貿流通,蓬勃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構成了這座年輕城市的綜合經濟框架。
當前,蚌埠正處在經濟快速上升期和對外***的新起點,隨著國家加快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安徽省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分工合作和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蚌埠自身的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產業、科技優勢將進一步顯現,經濟社會發展將進一步加快。
濉溪(suīxī)
不讀(tānxī)
因濉字寫法類似沙灘的“灘”,故常被誤讀為tānxī。
濉溪,為安徽省淮北市唯一轄縣,位于安徽省北部,東臨宿州市,南接蒙城縣、懷遠縣,西連渦陽縣,西北與河南省永城市接壤,東北依淮北市。總面積1987平方千米。
渦陽(guōyáng)
不讀(wōyáng)
因“渦”字于詞匯“漩渦”中讀音為“wō”,導致渦陽常被誤讀為“wōyáng”,但實際上渦陽得名于流淌于境內的渦(guō)河。
渦陽,安徽省亳州市轄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臨河南省永城市、淮北市濉溪縣,南臨利辛縣,西靠亳州市譙城區,東臨蒙城縣。渦陽地處皖、豫、魯三省交界。
歙縣(shèxiàn)
不讀(xīxiàn)
歙字的結構中“翕”字占比較重,因此“歙”字常被誤讀為“xī”。
歙縣,古名歙州,隸屬于安徽省黃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黃山,東鄰杭州,南接千島湖。徽州六縣之一,歙縣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
黟縣(yīxiàn)
不讀(hēi/duōxiàn)
由“黑”“多”兩字為偏旁的“黟”字常被誤讀為“hēi或duō”的音。
黟縣,隸屬于安徽黃山市,古徽州六縣之一,位于安徽省南端、黃山風景區西南麓,距離黃山風景區30余公里、黃山機場61公里,皖贛鐵路、黃祁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黟縣因黟山(黃山)而得名,建置于公元前221年。
碭山(dàngshān)
不讀(yáng/tāngshān)
碭字形似“楊”“湯”,故有些人易將其誤讀為“yáng/tāng”。
碭山,古稱下邑,別名梨都,宿州市轄縣,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東連本省蕭縣,由南到西部分別與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毗鄰;西北部與山東省單縣相連,東北部與江蘇省豐縣接壤。
樅陽(zōngyáng)
不讀(cōngyáng)
樅字在樹木“樅樹”里讀音為cōng,故常被一些人誤讀為“cōngyáng”。
樅陽,別稱蒲州,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大別山之東南麓。西以白兔湖、菜子湖與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與安慶市宜秀區、迎江區毗鄰;北與蕪湖市無為縣、合肥市廬江縣兩縣接壤;東與銅陵市區交界,南與池州市區隔江相望。
譙城(qiáochéng)
不讀(jiāochéng)
譙字是言字旁加一“焦”字,所以易被誤認為讀音同“jiāo”。
譙城區是安徽省亳州市的市轄區,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西、北、東三面分別與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東南與渦陽、南與太和接壤。是亳州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埇橋(yǒngqiáo)
不讀(yōngqiáo)
“埇”字由“土甬”構成,“甬”音為“yong”,故常被讀作“yōng”。
埇橋區,安徽省宿州市轄區,位于安徽省東北部,1999年由原縣級宿州市更名而來,是宿州市唯一市轄區,2009年底全區國土面積28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2萬公頃。
南譙(nánqiáo)
不讀(nánjiāo)
和亳州市譙城區一樣,滁州市南譙區的“譙”字面臨一樣的情況。譙字是言字旁加一“焦”字,所以易被誤認為讀音同“jiāo”。
南譙區,安徽省滁州市轄區,滁州市***駐地,位于安徽省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滁州市境東南部,長江三角洲西部。南譙古為棠邑,后置頓丘縣,奠定政區雛形。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區域,南譙區處在沿海向內地的過渡區域,是開發皖江和東向發展的前沿地帶。
田家庵(tiánjiāān)
不讀(tiánjiāyān)
“庵”字與“淹”(yān)、“腌”(yān)兩字僅偏旁不同,故常被讀為yān。
田家庵區隸屬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東部,東接大通區,南連謝家集區,西和八公山區毗連,北靠潘集區。總面積為251余平方公里,是淮南市的中心城區。
來源:蚌埠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