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onavirus就是我們說的"冠狀病毒",而新型冠狀病毒則是NovelCoronavirus。英文的"coronavirus"由"corona"和"virus"構成,virus就是病毒,而corona則是源于拉丁語,漢語中還有一個好聽的音譯“珂羅娜”或“卡羅娜”,其英文形式是crown(皇冠)。之所稱這種病毒為"冠狀",就是因為病毒的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似王冠。
皇冠形狀示意圖
corona的原始意義就是"皇冠",該詞到了英語當中又有了"日冕"的意思,"冕"也為冠義,"日冕"就是像太陽的冠一樣。該詞在與"病毒"結合以前還在其他領域頗受歡迎,例如英國倫敦的corona飲料公司,墨西哥著名的corona(科羅娜)啤酒,再如豐田公司的corona汽車,這款汽車翻譯為漢語就是"花冠"。后些詞的意義引申都是從拉丁語"皇冠"而來的,所以都沒有離開"冠"。最近,墨西哥corona啤酒公司還因為冠狀病毒而出來向消費者解釋,以免大家混淆corona啤酒和corona病毒,因為從冠狀病毒爆發以來corona啤酒的搜索次數開始飆升。
businessinsider網站截圖
最近的這次病毒之所以稱之為NovelCoronavirus,就是這次的病毒有別于以往的冠狀病毒。以前的冠狀病毒有哪些呢?之前我們熟知的中東呼吸綜合癥以及2002至2003年在我國爆發的SARS也都是冠狀病毒引起的,其實SARS也是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因此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便又加上了2019,稱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新型冠狀病毒3D圖像
"冠"字的意義和形體考察分析簡單說了一下coronavirus的來源,下面就說說最近有爭議的關于"冠"的讀音問題。在說"冠"字的讀音之前,我們還是按照慣例,看看"冠"的古文字形體。
“冠”字形體與圖形對比(參1)
"冠"字不見于甲骨文金文,最早見于戰國文字和篆書。從形體看,"冠"由冖、元、寸構成。"冖"字為"冪"之本字。《說文》:"冖,覆也。從一下垂。"因此,"冖"之本義為覆蓋,在"冠"字當中的意義就顯而易見了,就是指稱用一種東西往頭上覆蓋。最初"冠"并不是帽子而是固定發髻的一種罩子,與帽子的形狀和用途有著明顯區別。"冠"是頭上一種用以束發的裝飾性的東西,后來"冠"才發展為指稱帽子。關于"冠"與"帽子"的區別可以參見小文《說"衣"談"冠":衣最初只是指稱上衣,冠初為束發之用不是帽子》。"冠"里的構字部件"元",其字義為"首"。該字的古文字形體如下:
甲骨文金文“元”
從形體可見,"元"字形體與"人"字相近,但與"人"字不同之處在于該字突出了上部的人頭,以告知該字在于表示"首"義。因此,"元"從造字法來看,當屬于指事字。《說文解字》:"元,始也。從一,從兀。"許慎認為"元"的意義為"開始",由"一""兀"會意而形成。許氏之說并非"元"之本義,與甲骨文金文形體不符,當然我們只能說許氏是受當時資料所限,未能見到"元"之甲骨文金文形體。"元"字形體的發展軌跡如下:
“元”字的發展軌跡
從發展軌跡可見,"元"字"人"上部的點和橫逐漸演變為兩橫,所以有學者就認為"二"當作"上"解,并把此字按照會意字來分析,即人之上。這種分析看似比較有道理,其實這種分析沒有兼顧"元"字形體的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普遍存在于古文字發展的形體之中。"元"字在發展過程中多出來了一筆,這在文字學中稱之為"羨符"或者"飾筆",兩種稱說法雖命名有別,但所指相同。"羨"和"飾"其義分別為多余和裝飾,因此文字演變中多出來的一筆或者多筆常常只是起到美化或裝飾的作用,對解釋字的意義并無作用。古文字當中添加飾筆的并不少見,清代學者王筠應該是最先發現了這種現象,他認為:
古人造字,取其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而已。沿襲既久,取其悅目,或欲整齊,或欲茂美,變而離其衷矣。變而離其衷矣。此其理在六書之外,吾無以名之,強名曰文飾焉爾。
因此,"元"字"人"上初為人首,即圓點,后演變為一短橫,再后來"人"上添加一短橫作為飾筆。王筠對羨符的解釋道出了先人在造字時的造字心理,我們的先人在造字之時除了達意之外還常常思考并完善文字的形體,以使得形體"悅目""整齊""茂美",可以說這是造字中的一種"完形心理"。與"元"字一樣有飾筆的例字:
飾筆古文字舉例(參3)
解釋了當為"首"義的"元"字,"寸"字則要見簡單多了,不必過多解釋。"寸",其實原來就是"手"的象形,后來在"手"的形體旁多加了一飾筆,才訛變成"寸"。林義光《文源》:"寸非法制義。從寸之字古多從又,像手持冖加元之上。"
篆書“又”和“寸”形體對比
至此我們分析了"冠"字的各個部分,就對"冠"字的構成有了整體的認知,整個字形的構成部件"冖""元""寸"合為一體會"用手帶到頭上的東西"。
"冠狀病毒"是ɡuàn狀還是ɡuān狀?"冠"字的讀音有兩個,一為ɡuàn,一為ɡuān。"冠"字在讀音上雖有兩種,但是二者分工明確,在表示名物義時,即指稱"帽子或者像帽子一樣的東西"讀陰平ɡuān;表示動作義,即"把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居于第一位",讀去聲ɡuàn。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冠"的解釋為:
冠ɡuān①帽子,古代指禮帽或較莊重場合戴的帽子②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③姓。
冠ɡuàn①﹤書﹥把帽子戴在頭上(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成年)②在前面加上某種名號或文字③居第一位④指冠軍⑤姓。
《新華字典》是這樣解釋"冠"字的:
冠ɡuān①帽子②(—子)雞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冠ɡuàn①把帽子戴在頭上。②居第一位③在前面加上某種名號。
可見,"冠"在如下詞語中讀ɡuān:皇冠、桂冠、王冠、樹冠、衣冠不整、雞冠花、怒發沖冠、冠冕堂皇、冠狀動脈(兩條動脈,形狀像王冠)、冠心病(冠狀動脈性心臟病)、雞冠、樹冠。
較之ɡuān,ɡuàn這一讀音在現代少一些,因為古代的"冠禮"在現代社會基本已經消失,"冠"這一單音節詞也被"帽子"這一雙音節詞語所代替,不過,"冠"表示"戴帽子"的義項卻在成語中保存了下來,例如"沐猴而冠",指沐猴(獼猴)戴帽子,裝成人的樣子,比喻表面上裝扮得像個人物,而實際并不像。當然,"沐猴而冠"中的"冠"為去聲,即ɡuàn。現在,"冠"讀ɡuàn主要有兩種情況:居第一位和在前面加上名號,如:冠軍、名冠全球、奪冠、勇冠三軍、冠名、冠名權。
"冠"字這兩個讀音的產生,源于古人使用的一種分化詞語的***——"四聲別義",即把同一個字讀成不同聲調以區別詞義乃至詞性的***,例如"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前一個"衣"和"食"均為名詞,讀音分別為陰平、陽平;后一個"衣"和"食"字均讀去聲,以表動詞。類似的例子還有:
(1)王
君王(wáng)名詞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
稱王(wàng)動詞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孟子》)
(2)喪
喪事(sāng)名詞公如齊奔喪。(《左傳》)
失去、滅亡(sàng)動詞一言而喪邦,有諸?(《論語》)
(3)好
美、善(hǎo)名詞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紂。(《戰國策》)
喜愛(hào)動詞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
綜上可知,“冠”字在不斷發展變化中漸漸大致確定為名物義讀ɡuān,動作義讀ɡuàn,這也是我們大眾媒體現在要奉行和遵循的標準。
"冠"字讀音審定要遵循標準,但亦不能忽視大眾力量針對"冠"字的讀音情況,《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也給出了同樣的規定:
(參4)
我們普通大眾把"冠"的名物義讀為去聲ɡuàn可以理解,正如現在很多人把"暈(yùn)車"讀為yūn車、"根莖(jīnɡ)"讀為根jìnɡ一樣普遍。"冠"字的混讀現象自古就有,例如:"夫堯之賢,六王之冠也。"(《韓非子·難三》)"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漢書·魏相丙吉傳贊》)這里的"冠"明顯為表示名物義,為"首"義,但是《康熙字典》、《辭海》等均放在去聲之下。如此說來,詞典以名物義和動作義來別讀音還是值得商榷的。
因此,字典、詞典不能無視大眾對"冠"字的讀音分歧,應該加以引導,起碼主流媒體和文字刊物應該遵循標準。至于在大眾口語中,誤讀為冠ɡuàn心病、冠ɡuàn狀病毒會不會影響以后的讀音審定,那是后話。或許以后的詞典會像對待"蕁麻疹"一詞一樣做讀音上的更改變化,因為"蕁(qián)麻"并不常見,普通大眾只讀半邊就誤讀為了xún麻,后來字典順勢便定為了多音字。字音的審定是從眾還是遵循規章,現在看來并不是一邊倒的,需要從語言文字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有規則也有讓步。
*每日盯著疫情數據,很是揪心,寫一篇小文分散一下注意力,歡迎指點!天佑中華,加油武漢!相信疫情很快就過去。
參考文獻:
1.竇文宇/竇勇,《漢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2.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3.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4頁。
4.關于“冠”字的審音說明,1985年修訂版與2016年修訂版相同,也就是說至今未出現變化。
說“衣”談“冠”:衣最初只是指稱上衣,冠初為束發之用不是帽子
說“酉”及以“酉”為構形部件的“配”字的形義淵源
釋“質”字,兼談“出疆載質”中“質”字的釋義問題
釋初為耕作工具的“力”字及與其相關的男、勸、加、協四字
說“胡”:從文字學角度闡釋男人的“胡子”為什么姓“胡”
致逐漸被淡忘的稱謂語“娘”:“娘”的淵源及其與“孃”的關系
二、兩、貳,一個數古人造了三個字,是不是太繁瑣?溯源才知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