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說:我大二,從大一起開始認真讀一些書。讀了一些書之后,感覺與周圍的同學格格不入,與他們談不到一起,覺得他們很俗。有時候看著他們的所作所為覺得很可笑。我該怎么面對?問題出在我自己身上嗎?越來越覺得與他們交往有點浪費時間,但是自己又覺得不應該姿態擺得太高,現在有時候都是自己獨自一人。
坦白說,大多人答題的內在動力,都是在試圖修正你“看不起周圍人”這個政治不正確的想法。
這種道義上的說教治標不治本,克制非但不會產生發自內心的尊重,還容易演化成另一種不易被覺察的戾氣。
大家都勸你多讀少想,可要是思考的方向就反了,書讀的越多越孤僻厭世的人還少見嗎?
所以我的建議如下: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初期言行上裝作尊重周圍人是很有必要的。
但要對自己絕對坦誠,有了什么想法首先別管正不正確,而是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
讀了一些書就看不起周圍人,其實是大多人都必然會產生的優越感。
覺察到“看不起周圍人”這一點并不難,區別是如何對待這種想法。
你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你會不會在讀書之后看不起之前的自己?
第二個問題是,你看不起別人,究竟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還是比別人幸運?
等你試想過“倘若我沒有了解到這些知識、學到這些技能,言行是否會和周圍人一致?”之后。
或許會產生一種后怕的僥幸。
你看不起周圍人是因為你只看到你擁有了別人不曾有的信息和技能,而在你思考過為什么會擁有這些優勢時,答案往往是因為你走運。
無論是巴菲特所舉的“卵巢彩票”的例子,還是由于你機緣巧合之下,看了某本書,經歷了某些事,你的所有優勢,都是巧合。
區別無非是,先天的幸運和后天的幸運。
當你思考到這一層,大概對周圍人的輕視會瞬間轉化為同情,而對自己的優越大概會演化為慶幸。
正常人的下一步想法,大概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幸運。因為在另一些人眼中,你也成了被同情和憐憫的對象。
在這種想法下循環,你就會越來越接納自己,因為你深知在之前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根據當時已有信息和能力下所做的最優解。
你也會越來越同情比你愚昧的人,因為你會看到他們愚蠢的言行,都只是在缺乏必要信息和能力之下所做的竭力掙扎。
當然把這種思考方向擴散下去,你就會擁有強大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作為既得利者當然想了解更多這世界隱藏的奧妙,進一步擴大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我優勢,于是書讀的越多,學習的欲望就越旺盛,對生活也就越充滿熱情。
同時你也會從自己深愛的親友開始,試圖啟發他們來得到那些你本可悶聲發財的知識,啟發的同時你也由于費曼技巧的反復運用對知識的理解就更深刻。
于是很容易就把這種啟發,擴散到陌生人,擴散到世間萬事,于是就有了那么多書讀的越多就越溫和包容的人。
而為什么總有人說你的問題是書讀的不夠而想得太多呢,要我說這其實是個概率的問題。
書讀多了,遇到觀點迥異的概率就越大,觀點碰撞引發你思考的概率就越大,思考的方向豐富了,得出雙贏想法的概率就更大,如是而已。
有概率就有不走運的人,越來越相信一種觀點,進一步只看他們想看到的東西,于是在偏見下搜集信息,越來越狹隘。
人不要和概率過不去,就像這個回答只有很小的概率被人看到一樣。
簡言之,就兩句話:
第一,為防不必要的損耗,對自己坦誠即可。
第二,在與世界磨合的過程中,戾氣是弱者的抗拒,而同情是強者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