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涉及蛇類圖片,為避免引起不適,請謹慎閱讀
我國分布的不到300種蛇類中,無毒蛇類占據著大部分,這其中游蛇科是最大的一個類群。最近十幾年,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普及,在物種分類上也越來越多應用,在結合物種形態學和解刨結構學基礎上,更加有利于生物學家對物種分類的厘定,游蛇科龐大的家族也分化出了不少獨立的種類。即便如此,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種類上,游蛇科仍然是蛇類中最大的一個類群。
上一期文章分享了我國的最新一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蛇類的有毒蛇類名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頭去看看,鏈接點擊這里。
在所有屬于重點保護的39種蛇類中,有毒蛇類占了23種,超過一半,這其中絕大部分是海蛇,有多達16種;剩下的16種為無毒蛇類,涵蓋了游蛇科、閃皮蛇科以及蟒科等蛇類。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蟒蛇,在最新的目錄里被降級為二級保護動物了,所有入選的無毒蛇類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那些無毒蛇類屬于保護動物。
蟒科蟒
我國的蟒蛇僅有緬甸蟒一種,民間對此也稱呼為南蛇,蟒蛇等,是我國分布的體型最大的蛇類。早些年因為經濟價值大被大量的捕殺,對食物資源和棲息生境要求高,導致它們的野生種群急劇下降。不過,該物種最近十幾年來已經實現人工繁殖成功,國內最大的繁育基地位于海南島的文昌市境內。這些年也在野外馴養并放生了一些蟒蛇,補充野外種群數量,雖然它們的野生種群仍然屬于不確定的狀態,但是由于人工養殖的成功,這或許是蟒蛇由一級保護動物降為二級保護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緬甸蟒
蚺科東方沙蟒、紅沙蟒
這是一類分布在我國西北邊疆、甘肅以及內蒙古草原地區的蛇類,它們的體型不像蟒科那么大,也就一米左右,由于長期適應半干旱的荒漠草原地帶,已進化出一些獨特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是草原上控制嚙齒類動物的關鍵生物種群。國內關于這類蛇的研究年代久遠,目前對它們的野外種群也沒有明確的報道,加上最近十幾年牧區發展,棲息地破壞嚴重,導致它們的種群數量也嚴重下降,面臨著枯竭的可能。更多詳細信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文章,鏈接點擊這里。
紅沙蟒/紅沙蚺
東方沙蟒/東方沙蚺
這兩者蛇在形態上有點相似,東方沙蟒的個體稍微比紅沙蟒小點,分布的區域都位于西北邊陲的干旱荒漠地區,普通人估計也不會碰上。由于資料很少,圖片也不多,這圖片都是網上搜索而來,不一定是真實的。根據2020年的一份國內學者整理的更名目錄,實際上這兩種蛇類已經更名了,東方沙蟒重新命名為東方沙蚺,而紅沙蟒重新命名為紅沙蚺。如有錯誤,歡迎更正。
游蛇科***溫泉蛇、香格里拉溫泉蛇、四川溫泉蛇
這三種溫泉蛇都是同屬于一個屬,最早發現的是***溫泉蛇,這是世界上少有的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蛇類,也是我國青藏高原的特有蛇類,它們的棲息環境位于高原的噴泉口附近。后來陸續在我國的四川和云南境內的一些高海拔地區發現了類似的種群,經過研究發現它們都屬于親戚關系,是獨立的種群。這類蛇生活的生境極其狹窄,數量稀少,對環境的變化敏感,遭受滅絕的風險極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有更加詳細的介紹。
***溫泉蛇
黑網烏梢蛇
烏梢蛇屬于我國的重要藥用蛇類,無論是藥用價值還是經濟價值,其在我國的消費市場上消耗數量驚人,雖然已經實現了人工養殖,但是其野生種群仍然遭到大量的捕殺。普通的烏梢蛇分布最為廣泛,數量也最多;另外還有兩種烏梢蛇,一種是黑線烏梢蛇,背面綠色或者黃綠色,有明顯的黑線;另一種就是黑網烏梢蛇,俗名也叫青烏梢,表面黑褐色或者綠黑色,最大的特征是背部有網狀的鱗片,背脊中央有一條黃色的縱紋,僅分布在我國的云南省。
黑網烏梢蛇
尖喙蛇
這是一種具有獨特個性的蛇類,僅就它們的形態而言。它們的鼻尖突出物比尖吻蝮還長,在蛇類中并不多見,以至于我國的生物學家一度都難以界定它們的分類地位。尖喙蛇是完全樹棲性的蛇類,最早在我國境內只在廣西、海南等地發現有分布,數量極為稀少,現有的標本數量也很少,生物學相關的資料也不多,僅限于發現地和形態學描述。2017年和2018年相繼在廣東省和云南省發現此蛇的分布,擴大了尖喙蛇在我國的分布區域。就因為數量稀少,所以才被列入二級保護動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有稍微詳細一點的介紹。
橫斑錦蛇
此蛇最初是歸入錦蛇屬,后重新歸屬為玉斑蛇屬,所以它也叫橫斑玉斑蛇。它是我國四川省的特有蛇類,僅分布于四川境內西部的少數高海拔地區,屬于橫斷山型,并且為分布極不廣泛的土著種。由于它們數量稀少,分布區域狹窄,已經被列為瀕危動物,入選二級保護動物也是基于此考慮。
團花錦蛇
錦蛇屬的蛇類都以體型大而著稱,比如王錦蛇和棕黑錦蛇,而團花錦蛇卻不到1米的體型。這類蛇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包括華北和東北地區,又叫黑鑲錦蛇、棕斑錦蛇。最大的特征是體背褐色,背中央及兩側有三行鑲黑邊的暗褐色橢圓形斑紋,似團花。這是我國的特有蛇類,目前數量也極為稀少,根據東北地區的一些調查研究結果,這種蛇類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數量下降很多,曾經很常見的蛇類變得數量稀少。
三索蛇
也叫三索錦蛇、白花錦蛇,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兩廣、云南、貴州和福建等地。關于它的研究資料非常少,但是經常出現在我國的中藥材市場上,因其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質、氨基酸。作為一種小型無毒游蛇,因其數量稀少,早在2000年就被列入三有保護動物。
閃鱗蛇科閃鱗蛇
估計有些人應該不會對這種蛇感到陌生,今年上半年,有個up博主因為在海南進行戶外直播時,聲稱發現海南閃鱗蛇,后經網友舉報,它展示的蛇是閃鱗蛇,不是海南閃鱗蛇,二者形態相似,有些細微的差別,此時的最新目錄已經更新,該博主因此觸犯法律被刑事拘留。閃鱗蛇僅分布在我國的云南和廣東等地,數量非常稀少,在網絡上上被很多網友戲稱為“五彩斑斕的黑”、“甲方快樂蛇”、“七彩吞天蟒”等幽默稱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文章,了解更多詳細的信息。
閃皮蛇科閃皮蛇科的蛇類非常的獨特,目前發現的有10種,除了日本脊蛇分布在日本以外,其他9種都分布在我國境內,其中有6種是我國特有的蛇類。
井岡山脊蛇
模式產地位于江西省的井岡山境內,此類蛇的研究資料非常少,而且數量也稀少。1983年至2009年期間也僅記錄到4個個體,2010年至2011年期間密集調查發現另外5個個體,它們的棲息范圍極其狹窄,已被列入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危等級,如今也被我國列入為二級保護動物。
筒蛇科紅尾筒蛇
這是一類比較古老的穴居蛇類,筒蛇科的蛇類主要分布在亞洲,南美洲也有少許分布。紅尾筒蛇的研究資料非常少,因為它們的數量太少,我國學者早在1989年首次根據收藏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來自我國香港地區的標本進行研究,發布我國的新種記錄,同年在蘇聯動物研究所發現采自海南省的標本,此蛇在福建省廈門也有標本記錄,至此,總共就只發現4個標本記錄,至今的幾十年里未再有新的發現報告。
盲蛇科香港盲蛇
和筒蛇科一樣,盲蛇科也是一種古老的穴居蛇類,它們像蚯蚓一樣的生活在地面淺層的土壤中,主要以一些螞蟻,小昆蟲為食。我國分布的盲蛇科已知的有5種,其中香港盲蛇是我國的特有物種。香港盲蛇僅在香港地區發現,目前已知的標本數量也只有2個,數量非常稀少,極為珍稀的一種蛇類。目前的對著這類蛇的研究極少,似乎也沒有太多的關注程度,也許是因為數量比較少的原因吧。
綜上所述,入選最新保護目錄的無毒蛇類基本都是一些不常見的蛇類,有些至今僅限于對標本的研究,野外的活體標本未曾有過報道,是否還存在種群已經不明確了。對于普通人來說,碰上的概率幾乎微乎其微??赡苡行┤藭f,都沒見過幾只,是否還有保護的必要?話雖如此,就因為如此稀少,才需要保護,不過也找不到活體樣本,也沒法進行相關的研究。不過有些種類在一些森林山區還是有小概率會碰見,因此也需要注意。像國內有些高級兩爬玩家會飼養閃鱗蛇或者尖喙蛇為寵物,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以免觸犯國家法律。
溫馨提示: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