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尤其是古地球時期,生命的基本形式都是從海洋里“破土而出”,后來到陸地繁衍生息。
這就像是一片生機之地,即便是在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科學家們仍然沒有停止對海洋的探索。我們找出了海洋誕生生命的規(guī)律,但也好奇這蔚藍色的海面之下到底還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前段時間,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對太平洋西北地區(qū)進行有機檢測時,竟意外發(fā)現(xiàn)其深海7000米處存在一個全新的物種。
不少海洋生物學家表示,此物的出現(xiàn)標志著海洋生命的無限可能,它的珍貴程度讓科研人員的研究都得小心翼翼。
皇帝小飛象在大家的印象中,章魚是典型海怪的代表,如《加勒比海盜》系列中瓊斯的寵物,這種龐然大物在海中伸展著觸手,仿佛是要掀翻一切船只,令人不寒而栗。
還有科幻片喜歡將章魚定義為外形元素,這主要是借鑒了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蘇魯神話》為原型,小說中的克蘇魯本質上是以章魚為外形塑造。
況且這一海洋生物本就符合我們刻板認知下的外形形象,那是讓人感覺到戰(zhàn)栗的驚悚身軀。
不過今天要介紹的全新物種怕是要顛覆我們對章魚的認知,雖然它屬于章魚體系的生物,但是其外形卻絲毫沒有章魚那般驚悚,恰恰相反的是,這種生活在海洋7000米深處的章魚更像是人們眼中的“萌物”。
在科研人員檢測到海洋深處有這類章魚后,決定給它起名為“皇帝小飛象”。
“皇帝小飛象”身材嬌小,沒有影視作品中動不動就幾百米長的那種大章魚的驚悚,之所以用“小飛象”來命名,是因為這種章魚因為久居7000米下的深海,所以進化出了本不屬于章魚的魚鰭。
這魚鰭就掛在小飛象大大的腦袋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對靈動的耳朵,讓人覺得非常可愛。
電影《小飛象》大家應該都還有印象吧,小象那大大的耳朵拖動著身體漫天遨游,看著讓人忍不住想去捏一把,這樣的生物如果不用萌物來概括的話,那有應該怎么去稱呼它呢?
“皇帝小飛象”極具研究價值不過對于科學家來說,“皇帝小飛象”的科研價值要遠比其萌萌的外形更具有誘惑力。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探索海洋生命的形式,但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我們對深海領域的種種幾乎一無所知。美國曾在1958年研發(fā)出“的里雅斯特號”潛艇對海洋深處進行探索,這只潛艇可乘坐三人。
當時這艘潛艇一度下潛到了海底10916米的深度,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最。
但那時的技術條件并不成熟,就算潛艇能夠下潛到如此般驚人的深度,可他們仍然無法對相同深度的海洋生物進行探索,潛艇的照相機只能記錄一些幽暗深淵的畫面,甚至都不知道這一領域是否存在生命。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海洋生命一定還有很多以我們不知道的形式存在著,哪怕是人類根本無法觸及的萬米深海,那里也可能有全新的生命形式。
“皇帝小飛象”的存在更是說明了這一觀點的可能性。即便是在7000米的深海,“皇帝小飛象”依然能夠頑強的生存下去。
科學家小心翼翼的給它做了CT全身掃描,確定其屬于章魚的分支,但卻是一種全新的物種。在壽命這塊,正常章魚大約可以活100歲以上,它們大都生活在海洋15米左右的深處,光是孵化幼子都得超過4年的時間,但“皇帝小飛象”的壽命卻只有5年。
這主要是因為深海壓強以及其他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所導致的;之所以這種生物還沒有滅絕,想必其有遠超于其他章魚的繁衍能力。
皇帝小飛象的身世“皇帝小飛象”身上似乎藏有巨大的秘密,例如它們在深海領域是否有天敵?是群居海洋生物還是獨居海洋生物?為適應深海它們的器官和普通章魚到底發(fā)生了何種變異?
這都需要一點點的探索。尤其是在適應深海這一領域,普通的章魚最適宜的生存溫度約在7℃以上,海水比重1.021最為適宜,此外低鹽度的環(huán)境也會導致其出現(xiàn)大面積的死亡。
但“皇帝小飛象”很顯然推翻了這一固有認知,雖然其屬于章魚的一種,但科學家們無法確定,“皇帝小飛象”到底是章魚的先祖,還是在后來的環(huán)境中進化而來。
在寒武紀時發(fā)生“物種大爆發(fā)”后,部分軟體動物就已經出現(xiàn)了,后來雖然在其他世紀中出現(xiàn)過不同程度的物種絕滅,但海洋生物并非被徹底消滅。
因此就有科學家推測,“皇帝小飛象”的先祖很可能是在物種滅絕時潛入了更深的海底,并適應了那里的生存環(huán)境。這樣看來,“皇帝小飛象”還是現(xiàn)代章魚的祖先。
結語在科學家研究后,更加確定了“皇帝小飛象”是極為珍貴的海洋生物。
它們生活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非常薄弱的區(qū)域,并且詮釋了該區(qū)域存在海洋生命的一切可能。
如果深入再往下的話,恐怕我們熟知的海洋生態(tài)循環(huán)在那里全然沒了作用,那是更神秘的領域,等待我們科技水平進步后,才能去探索更深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