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那么,元宵節猜燈謎起源于哪個朝代呢?
元宵節猜燈謎習俗起源
謎語一直是中華傳統的益智游戲,元宵節人們猜燈謎的習俗起源于宋代,因為當時元宵燈會十分盛行,人們為了增加娛樂,就將謎語寫到了花燈上。南宋時,“燈謎”作為謎語中的一種類型,已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助興項目。后來,到了明清時期,猜燈謎活動才得以盛行。
元宵節成語燈謎及謎底
鐵公雞(打一成語)—一毛不拔;愛好旅游(打一成語)—喜出望外;盲人摸象(打一成語)—不識大體;蜜餞黃連(打一成語)—同甘共苦;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語)—自力更生;脫粒機(打一成語)—吞吞吐吐;四通八達(打一成語)—頭頭是道;一塊變九塊(打一成語)—四分五裂;乖(打一成語)—乘人不備;相聲(打一成語)—裝腔作勢;逆水劃船(打一成語)—激流勇進;傘兵(打一成語)—從天而降。
元宵節地名燈謎及謎底
雄踞山寨(打吉林一地名)—公主嶺;潘仁美賣國(打一內蒙古地名)—通遼;固若金湯(打河北一地名)—保定;中國界首(打河北一地名)—玉田;金烏西墜白頭看(河南地名)—洛陽;南人不復反矣(打四川一地名)—南充;全面整頓(打云南一地名)—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