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有兩個非常好的朋友,一位是聲望很高的當年同時入伍的戰友,一位是原單位的老同事,大概都七十多歲吧。他們每天晚上都堅持讀書到深夜,令我敬佩,這種精神難能可貴,是我學習的楷模。
在現實中,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共識——讀書是貫穿一生的事。但是,我想在我們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時間能用來讀書呢?據統計學家計算,假定一個人的壽命為100歲的話,那他吃飯、睡覺、工作、娛樂、生病、做家務等會花去92.5年,剩下的7年半,即2737.5天,才是用來讀書的時間,而這一點點時間還要防備臨時外出、緊急意外事件、沒有計劃與目標的瞎忙乎”……由此可以看來,人的一生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實在是少得可憐,而這很少的時間如果不是用來讀書學習,而是像闊少亂花錢一樣隨便的擲掉,豈不是很可惜嗎?錢用去了還可以再賺取,可是時間糟蹋了卻不能重新找回。
這樣的體會可謂至深,那就是通過長期的讀書能夠形成一個屬于自己的充實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成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無論一生中遇到什么樣的風浪坎坷,都能夠保持一種“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平常心態。
一個人通過讀書可以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因為書中有奉勸、慰藉、理解,有大師陪伴你在思想、探索。在孤獨的雨夜獨自打開典籍,就像叩開先哲圣賢的大門,屋內春意盎然,陽光盤桓。老莊的棒喝,惠特曼的誠摯解懷,魯迅的投槍匕首從你臉邊搜搜掠過……我與大師們超越了時空的阻隔,都成了好朋友,且一呼即來,從不反目,不亦樂乎。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今能真正踏下心來讀書的人并不多。因為我們所受的誘惑就像天上的星星那樣閃爍,而且在默默地哺育著我的心靈。無論是遙遠的司馬遷和亞里士多德,還是不太遙遠的海明威和卡爾馬克思,他們都曾幫我開啟智慧之門,給我以真理的發現,在我的生活里投進溫暖和陽光中,我不能不緬懷深深的感激。
懷著感激的心情讀書。唯有這樣,我才能真正地走進書中,與書中那博大精深的智者對話,傾聽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真理的歌頌。
書到用時方恨少,今天我寫此文章,也是對自己的一大指責,人生中的遺憾。開頭提到的兩位朋友,文化底蘊很深,出口成章,滿腹經綸,這和平時讀書是分不開的,我非常賞識他們。在今天的精神領域里,還能執著的讀書豐富自己的內涵,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