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浦東一名小伙子自述:
疫情期間,被封控,無奈做飯,三天燒糊兩鍋。
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近七成消費者每月點外賣超過6次。其中,90、00后支撐了外賣訂單的“半壁江山”。被外賣“養活”的一代,這次終于要自己動手了。
我會做飯,長沙人好吃,幾乎每個人都是好廚師。我或多或少能炒出兩道“招牌菜”。但是一天三次用辣椒炒肉也不是辦法。于是,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我最近嘗試了一種新的“玩法”??粗蠡疑板仯┝艘谎蹓堑南隳c,就萌生了做煲仔飯的想法?!斑@只是做個煲仔飯,”我想道。事實證明,過度膨脹的自信注定會是造成一切不良后果的起因。我嚴格按照一個app的菜譜,拿著手機的定時器數秒,最終還是把砂鍋燒了。
做完后,上面看起來很不錯,但是底部燒焦了。經過認真詢問,有人告訴我:“煲仔飯對砂鍋要求高,要根據砂鍋的情況來?!蔽以谂腼冞^程中犯了一個機械性的錯誤。
朋友阿梨平時從不做飯,這個技能的經驗值幾乎為零。在上海,能讓她滿意的選擇太多了。她可以早上吃早餐,中午吃便餐,晚上和朋友一起吃火鍋。被封了三天,阿梨因為不會做葷菜,吃了三天素菜。然而,哪怕是素菜,她也沒有耐心站在煤氣爐前等。一天,當芋頭還在鍋里煮的時候,她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的房間開始工作。一瞬間,她忘記了廚房還在打著火,“焦味”傳到房間時,鍋底已經黑了。
但是,有時候做菜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朋友阿明是個文藝青年。他平時讀哲學,一個人生活。連續做了五天飯,她跟我說她開竅了。有一天,她在等紅燒肉做好的時候,鍋里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肥美而有層次感的五花肉散發著絲絲香味。她感覺到一種真正的幸福。那種踏實感不是源于“玄學”這個概念,也不是源于“無限的距離,無數的人”,而是源于此刻的她,她已經體驗到了這種美好的客觀現實。她說,我突然領悟了薩特的一句話“存在先于本質”,覺得待在家里的日子會不那么難熬。做飯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對于一些食材,我們還需要面對一些未知的困難:根莖不能切,肉不能在下鍋前處理,綠葉菜不能儲存,米面油等基礎材料準備不夠...這似乎是我們第一次面對最真實的日常生活。
不管你是多么年輕,多么有本事掙錢,別忘了,你終究是一個人,是靠著糧食生長的人。動手起來,做飯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