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可怕的不是碌碌無為,而是自己不求上進卻還一個勁兒地安慰自己平凡最可貴。
作者:烏索普(富書作者)
長大至今,你看過哪些最讓你難忘的故事?
如果要我說,那大概就是《讓子彈飛》里,一個人為了證明自己清白把肚子剖開的片段。
某天,小六子在館子里吃著涼粉,反派之一胡萬的到來卻結束他的生命。他冤枉小六子吃了兩碗兩份卻只給一碗的錢,被買通的商販為了自己的利益也跟著交換冤枉小六子。
為了自證清白,小六子當著所有人的面剖開自己的肚子,說自己就只吃了一碗涼粉。
后來人走茶涼,沒有人在乎小六子倒在血泊中。
他們在乎的,只是那一碗涼粉嗎?不是的,那些人只是想要小六子死。
影片中這段故事,看得我難過許久,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另一個人物——孔乙己,一個可悲可憐、讓人無法評說的人。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一個人物。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友人想給魯迅先生出選集,先生提供的第一篇小說就是《孔乙己》。
對,不是最有名聲的《狂人日記》,也不是風格凌冽的《藥》,而是《孔乙己》。
根據先生的學生孫伏園紀錄講述:“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說最喜歡《孔乙己》,所以已經(翻)譯了外國文”。
而如今,長大成人的我再讀《孔乙己》,好像明白了魯迅先生為什么這么喜歡自己塑造的這個人物。
因為他,很像普通生活里苦苦掙扎的某個人。
但我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會成為孔乙己。
裝體面,只為了讓人高看自己一眼酒館里喝酒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穿著長衫,坐著要酒要菜,慢慢暢飲的人;
一種是站著喝酒、偶爾出手闊綽還能來一碟茴香豆做下酒菜的短衣幫。
而主角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
在書中再次看到這樣的孔乙己,即將奔三的我意識到,這就是生活里部分人的無奈寫照:為了讓別人能高看自己一眼,努力裝著體面。
孔乙己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強大的本事立足于社會,不想以勞動者自居,更不想摘下讀書人的清高。
結果如何,自是不用多說。長衫先生們笑他,短衣幫的人笑他,就連酒館里的伙計和旁邊的孩童都笑他。
就像奢侈品一般,對于有錢人來說,那就是普通的生活用品。但對于捉襟見肘的人來說,那似乎是展現自己“地位”的象征,好像擁有了奢侈品,就可以做一個外表光鮮亮麗的有錢人。
曾經看過一段話,大意是這么說的:
要面子是我們作為人的自然品性,這并不是什么丟臉的事情。之所以說要面子有區別,是因為有的人為了更有面子而放下面子,而有的人是為了死要面子而丟了面子。
很顯然,孔乙己就是第二種人。
他當然知道自己的窘迫,卻無力對抗現實,他只能穿著長衫混在短衣幫中站著喝酒,任由自己卡在階級的縫隙中呼吸。
孔乙己不知道,層次越低的人,越會把面子當一回事。
縱觀古今,成大器者總是不拘小節,更不會總把面子掛在嘴邊。
三顧茅廬的劉備,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都在用行動告訴我們,能屈能伸才能做大事。
華為董事長任正非就說過:“一個“不要臉”的人,他才會成功。”
做人,最忌諱好吃懶做還愛抱怨很多人說,孔乙己的條件也不算很差。
在那個年代,讀過書的人也可以讓自己過得很好啊,為什么他就混成這樣了呢?
很簡單,因為他總是不滿于現狀,又不夠勤勞。
明明寫得了一手好字,可以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是做了幾天,就能連帶著筆墨紙硯和書籍一起不見了。
來來***幾次,還有誰會叫他抄書呢?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老板給了錢讓你干活兒,你干到一般人影兒沒了?你老板還敢繼續雇你嗎?
不過說真的,孔乙己這種行為到了現代,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佛系上班鼻祖”了。但我覺得大家還是別輕易模仿孔乙己,畢竟“嗯嗯,收到”才是這屆社畜的常態。
很多人都想躺平,卻又不甘落后,想不費吹灰之力就讓生活工作有質的飛躍,抱怨現在的工作又不能說辭職就辭職。
掰著手指頭過日子,坐等發工資的那天。本以為可以一勞永逸,卻發現年紀越大越覺得焦慮,生怕公司裁員裁到自己頭上。
早前聽過一個關于司機的故事。
有一位乘客打車,無意中坐上了一輛很有意思的出租車。車內位置寬敞,干凈整潔,司機穿著也簡約大方。
上車后,司機主動遞過一張名片,上面寫著“在干凈舒適的環境中,在友好的氛圍下,我會將您安全快捷地送達目的地”。
乘客覺得有趣,這時司機又說,您是想喝礦泉水還是飲料呢?乘客說還提供這些???司機笑著說,不僅有喝的,車上還有很多雜志報紙,您自己選擇。
后來在交談中,乘客才得知這是一位需要預約才能坐到的車,因為順路司機才同意接待他。司機說,其實自己以前并不是這樣面面俱到的人。
司機以前很愛抱怨,天氣差,乘客少,堵車會惱火,收入還很低,工作生活***一團亂麻。
后來偶然間看到一本書,講的是“行動起來,少抱怨”,瞬間就醒悟了很多了。
一開始,他收起了壞脾氣和不耐心,全程友好微笑接待乘客,收入就翻了一倍。
久而久之,他不斷優化著自己的服務和車內環境,也嘗試去跟乘客溝通,這讓他收獲了人氣和更多的收入。
現在想坐他的車,都需要***提前預約時間了。
《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話叫“各有因緣莫羨人”,在你好吃懶做之時,不要只看到別人的好就感到羨慕嫉妒恨,多想想為什么別人能成功而自己不行。
還記得那句話嗎?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碌碌無為,而是自己不求上進卻還一個勁兒地安慰自己平凡最可貴。
一成不變,只會被社會淘汰從出場到結局,他在人們的心里始終是那個長衫窮酸的落魄書生,到最后連十九個酒錢都沒能還上。
故事的最后,我確信孔乙己是死去了。而讓他毀滅的,是他的一成不變。很難不再次感慨,孔乙己本來可以避免自己活成這樣。
重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以前都沒有發現的細節,那就是孔乙己的個人衛生。比如用長指甲敲擊臺面,用長指甲蘸著酒在柜臺上寫字。
一個站著喝酒也要穿著長衫裝體面的人,卻因為這個細節暴露了自己真實的狀態。
在他最后的人生里,他留給別人的印象,是自己撐死也要裝出來的顏面,是整天滿嘴說不厭的之乎者也,是被打斷腿之后還要嘴硬的不知悔改。
投資行業里說:“知不易行更難”。
能自知已經不容易了,更難的是行動。而改變,不能止步于自知,還要付諸行動和代價。
就像寫下《孔乙己》的魯迅先生,一心求學,就為了當醫生救人。可是當他面對當時的破碎山河,毅然改變志向,棄醫從文,救治國民精神。
不管在任何時代,老天一定會獎勵那些勇于改變的人。
比如蘇炳添,第一個跑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運動員。
在賽道上奔跑了十幾年,蘇炳添拿過很多的金牌,唯獨沒有他夢寐以求的奧運獎牌。為此,他從未停下奔跑的腳步。
2015年以前,蘇炳添都沒有跑進過十秒的比賽記錄,隨著年齡增長,他發現自己怎么都無法突破十秒這個關口。
曾經能在倫敦奧運會前半段中跑過博爾特的人,迎來了自己十幾年跑步的十秒夢魘,但向來不輕言放棄的他,怎么可能就此作罷。
他開始改變,用了十年右腳起步的他,決定嘗試用左腳起步,這樣能調整優化整體的跑步節奏,還能維持良好體力,達到一個最佳狀態。
剛開始作出調整,他跑得還不如女運動員,但就是在不斷的訓練中,他在2015年國際田聯鉆石聯賽男子100米決賽里,以9秒99拿下了第三名。
這一跑,蘇炳添的信心更足了,他沒有沉迷在突破的景象里,而是繼續鍛煉,繼續改變每一個能幫助他起跑和跑得更快的細節。
2018年6月,他在十天之內跑出了兩個百米十秒內的好成績,平了亞洲紀錄,任誰看了不說一句絕。
中國老話講,變則通,通則存,存則強。蘇炳添這種在外人看來猶如自廢武功重新再來的行為,真的是令人動容,可謂勇者破繭成蝶。
生活里,大部分人都曾渴望自己能“勝天半子”,能“逆天改命”,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有人說,年少讀書不知味,讀懂已是書中人。我想,至今都還有人在上演孔乙己的三種悲劇吧。
但無論如何,我都想告訴大家:
有自信是好事,但也要有清醒的自知,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即便當下的我們在仰望星空,也依舊可以擁有腳踏實地的幸福。
以上,共勉。
作者簡介:富叔,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