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來解讀馬克思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句話出自《馬克思論費爾巴哈》完整版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先開門見山的說了這句話的翻譯是有很大的商榷的余地的。接下來我對于這句話的解讀,也要求大家對于語言中的微妙語境的差異保持足夠的敏感。同時我們也會把這句話放到馬克思整個思想體系中去解說,力求一個整體全面的見解。首先,馬克思是在批判費爾巴哈的基思想的基礎上,再提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個命題的,那費爾巴哈是怎么看待人的本質呢?
正如馬克思所總結的一樣,費爾巴哈假設人有一種抽象的、固定的、獨立于歷史之外的本質。說大白話就是,費爾巴哈覺得有這么一個抽象的固定的本質,是一種人人都有的普遍性。我們一個一個的人是“個”,而這個本質是則是“類”個是特殊性,類是普遍性。在費爾巴哈看來,我們的這個本質被異化了。更具體一點說就是被宗教異化了。只要把這個被異化的本質奪回來就行了。具體來說就是把宗教廢除就行。注意初期的馬克思基本上贊同費爾巴哈這個思想。初期的馬克思使用異化這個詞。我們人先有一個本質,然后被異化。那我們現在把這個本質奪回來就行了。但是馬克思很快就放棄了異化這個詞,轉而狠狠的抨擊費爾巴哈。
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的契機是什么呢?是馬克思的另一個論敵施蒂娜,施蒂娜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批判了費爾巴哈說,費爾巴哈看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恩格斯認為,這個批判批判的很對,日本的著名馬克思主義者廣松社就認為,馬克思否定了初期的自己,從而抵達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過程中,施蒂娜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讓馬克思認識到了抽象的人,這個這種概念是不行的,必須得看到具體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就就有了接下來的這句話,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關系的總和。
好,現在我們就得講一下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句話的翻譯問題了,我的關注點非常簡單,也非常單純,在于總和這個詞。德語原文是ensemble,英文翻譯不變也是ensemble。那么這個ensemble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把很多人或很多事物當成一個整體來。那問題來了,當成一個整體,能不能翻譯成總和呢?我認為這是有不小的歧義的。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數字的***,而是關系的***。數字當然可以相加,但認為關系可以相加,其實就多多少少是對關系進行了一種物化。
關系不是像加減乘除那樣可以準確計算的,也不是固定的,“總和”就暗示著這些關系是疊加在一起的。就有一種馬克思所批判的“固有的抽象物”的感覺,而馬克思的原意應該更接近這些關系是在一個空間內,互相流動、對抗。所以這里ensemble這個詞應該更體現出一種空間的意思。這里我們再看一下日譯本是怎么翻譯ensemble這個詞。因為一開始翻譯工作也是參考了日譯本、法譯本、俄譯本等多個譯本的。對于一個嚴肅的翻譯來說,這種參照自然是多多益善的。日譯本是怎么翻譯ensemble這個詞呢一開始也是翻譯為漢字的“總和”。中譯本極大可能參考了這個翻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后來更新的日譯本里,這個翻譯被修正了,修正成什么了呢?總體。比起總和ensemble,翻譯為總體確實更加合理。我話先說在前面,我接下來的這個解讀多多少少是一種過度解讀。譯者應該可能是沒有想那么多的。我解讀的目的只是為了把這句話的意思徹底闡釋清楚。
為什么把ensemble翻譯成總體,而不是全體呢?我覺得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翻譯成全體意思就完全變了。大家想想在漢語的語境里,總體一般怎么被使用??傮w來說總體來看,總體這個詞就意味著一種相對的視角,而全體這個詞就不一樣了。它有一種命令的感覺,全集目光向我看齊,看我看我這種感覺。你看黑格爾最喜歡全體這個詞,真理是全體全體在內,是一種絕對的視角或者目的論的視角。
而總體這個詞恰恰是表示全體這個擬人化的神的視角是不可能的。全體這個視角是縱覽全局的一種超越性視角。但是強調人在一系列的限制條件下創造歷史的馬克思絕對不是這種視角。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把這種關系說明的更加清楚。這一段話比較長,但是很重要。他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及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一長段非常有名,馬克思在這里強調的結構絕對不是黑格爾的結構,而是一種斯賓諾莎式的結構。斯賓諾莎就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弄不清楚諸多原因角結構。網絡采取構思的一種幻象,難怪后來阿爾都塞從斯賓諾莎那里找出讀馬克思的***。馬克思認為,人的意志是被諸多原因規定的,我們不可能把所有原因加在一起,因為每個原因都有其自主性,同時也被其他原因所限制。這些原因可以作為一個總體,但不可能成為一個單一視角的全體,這就是所謂的多重決定論。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被社會的各種要素所決定。只要我們改變這些要素,人的本質也會隨之改變。所以人的本質根本上是不可能被規定的。他在一個復雜的空間里,隨著這個空間中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這個空間只能作為總體來研究。要注意每一個層面的相對性,而不能作為絕對的全體來俯瞰。一定要注意資本主義的本質特點是什么。瓦解了之前各種固定了很久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馬克思當然注意到了資本主義的這種解構的流動的力量。所以馬克思說一切關系的時候,他想的并不是總和,而是一個不停地變化、生成、對抗的復雜的總體空間。在那里一個沒有什么特別的。
但在這個地球上,僅此一位的人,一個活生生的人,以他微不足道的存在,本身抵抗著大而呆板的蠢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