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涌現出了無數價值連城的瑰寶,如果非要給它們排個座次的話,那和氏璧就必須要站“C位”了。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是中國已知最早的玉器器型之一,玉璧象征著權力,可用于佩戴,亦能作為隨葬品。
和氏璧的由來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省內)發現了一塊璞玉,憑借過人的識玉本領,卞和斷定這是一塊世間罕見的美玉。于是獻寶于楚厲王,楚厲王命人鑒定,結果技藝不精的玉匠卻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楚厲王勃然大怒,以欺君之罪下令削去卞和的左膝臏骨。時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攜玉獻寶,武王找人鑒識,卻依然給出了同樣結論,便怒而削其右膝臏骨。
待得楚武王駕崩,他的兒子楚文王即位時,固執的卞和還想第三次獻寶,可是失去雙腳的他行動很不方便,卞和便懷抱寶玉在荊山腳下嚎啕大哭,三日夜而不停,雙眼竟哭出血淚來。
文王遣使詢問,卞和說“我不是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傷,而是悲傷寶玉無人能識”。楚文王聽說后,馬上派人把卞和接到宮中,當場剖開璞玉,果不其然,石頭里的確是一塊世間無雙的無瑕美玉。
為了紀念卞和的忠君之心,楚文王下令將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到楚威王時,和氏璧被獎給伐魏有功的昭陽丞相。不久,相府被盜,寶玉被賣到趙國,落到趙惠文王的手里。
據說,當時趙惠文王花了五百金從盜賊手中購得和氏璧。不料趙惠文王獲寶的事被秦昭王知道了,這就引出了后來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藺相如與和氏璧話說秦昭王聽到了這個消息,就派使者帶著國書去見趙王,說秦王情愿讓出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趙王心里很為難,如果拒絕秦王的要求,怕秦國起兵來進攻;答應吧,又怕上當。大臣藺相如聽說此事,便主動請纓送和氏璧去見秦王,趙王知道藺相如智計百出,定能解決此事,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愛不釋手,卻絲毫不提交換城池的事情。藺相如心下了然,知道秦王沒有誠意,于是對秦王說:“玉璧看著雖好,卻有一處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一聽,趕緊把寶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對秦王大聲說道:“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趙國大臣都不相信,是我再三勸說,趙王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剛才大王只顧著看玉,卻不提換城的事情。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誠意。現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寶玉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撞過去。
秦王無奈,只得在地圖上劃出十五座城給趙國。藺相如估計秦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王齋戒五日,以示其誠心。
秦王只好同意,藺相如返回居處,秘密派隨從懷揣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了趙國。秦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的事情告訴了秦王。秦王非常生氣,但又不愿意和趙國撕破臉面,只能強顏歡笑,把藺相如送回了趙國。
和氏璧的結局再后來,經過連年的戰亂,和氏璧又從趙王手中遺失了。據說,秦滅六國之后,秦始皇嬴政得到了這件寶物。他讓工匠將和氏璧雕琢成皇印,印章上刻著八個字“受命于天,既受永昌”,這便是后來的傳國玉璽。直到公元939年,石敬瑭引契丹軍包圍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與后妃在宮中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一并投入火中。從此,“傳國璽”失蹤,關于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和氏璧已經失傳,原有樣式究竟如何,今人已經無從得知。但數千年來因它而起的無數充滿著傳奇色彩的故事,時至今日,仍然讓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