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網上有一些中國是不是應當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爭論,我認為這種爭論在當前和短期內沒有意義。中國不可能在較短時間里改變動態清零的防疫策略,轉為嘗試歐美的寬松甚至所謂“群體免疫”路線。
其實有的學者提“共存”,我理解,本意也不像是主張放松目前的防疫體系,而是說病毒反復入侵是難免的,我們要不斷加強精準防控,降低動態清零的成本。我沒有感覺中國社會真出現了嚴肅的抗疫路線之爭。
中國不可能放棄迄今被證明在全球最有效、人道主義代價和經濟代價都最小的抗疫路線,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西方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疫情仍很嚴重,英國最近放開后疫情沒有加重,但這個時間太短,還需經過更多考驗,而美國疫情的大規模反彈才是更震動的。也就是說,群體免疫還根本談不上是“正面經驗”,世衛也沒有這方面的認可。
第二,中國抗疫路線帶來了最好的總體經濟表現,美歐路線不僅導致了沉重生命代價,而且沒有展現出經濟競爭力。美歐路線除非帶來比中國更高的經濟增長,否則不可能有任何吸引力,更不要說加入對人道主義因素的考慮了。
第三,從長期看,美歐不顧死人的野蠻路線終將與中國的動態清零路線形成競爭,經濟增長率將是這兩條路線爭奪的至高點。因此中國今后的確有要不斷提高防控精度越來越大的壓力,去年西方經濟被疫情沖得時斷時續,今年疫情雖然反彈,但疫苗幫著降低了一些死亡率,他們的經濟運轉連續性明顯增強,中國需要很認真地與他們開展經濟恢復程度的競賽。
因此我要說,中國的抗疫路線很成功,但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我們需要有不斷加強精準防控的緊迫感。每一個地方發生疫情,該全面封城還是局部封鎖,需要高度科學。實施任何大規模封鎖,要努力爭取縮短封鎖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地要做到更快發現疫情,更有效地切斷傳染鏈,減少每次疫情暴發后我們社會撲滅它的成本。讓全國人都打上疫苗是項基礎工作,它對控制每一次新發生疫情感染強度起到我們未必都能看見的關鍵作用。
我認為中國的抗疫路線是在不斷完善的,但發端于南京的這波疫情還是暴露了一些薄弱環節。我們顯然有進一步做好科學防控的空間,而且我們必須做到這一點。
中國不可能對新出現的傳染鏈給予更多容忍,那樣只會導致災難性后果,造成局面的失控。公眾不會接受這樣的路線轉變,它在政治上就是不可行的。所以說,我認為我們應該放棄各種幻想,認真強化被證明有效的防控格局,實現不斷自我提高。至于從長期看我們該怎樣擴大與外界的接觸,需要屆時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決策,我們今天做得越好,未來只會越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