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有三寶:扒雞、驢肉、金絲棗。是的,這里的三寶之一金絲棗,就是聞名全國的樂陵金絲小棗。
樂陵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是金絲棗的原產地之一。其栽培歷史,始于商周,興于魏晉,盛于明清,繁盛于今朝,距今已有3000多年。
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樂陵是金絲小棗原產地,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有“中國金絲小棗之鄉”、“百里棗鄉”之稱。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樂陵小棗原產地域保護標志”“樂陵小棗”證明商標,成為“國家級金絲小棗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同時還被農業部認證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掰開半干的小棗,可清晰的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于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
樂陵金絲小棗一般為橢圓形和鵝卵形。核小皮薄,果肉豐滿,肉質細膩,鮮棗呈鮮紅色,肉質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干棗果皮呈深紅色,肉薄而堅韌,皺紋淺細。金絲小棗含糖量高達7O%一80%,每百克干棗可產生熱量308千卡;每百克干棗含蛋白質1.5克,相當于蘋果的5-10倍;每百克干棗含維生素C700毫克,相當于蘋果的100倍,被稱為“活維生素丸”。此外,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豐富的鈣、磷、鉀、鐵等微量元素。
金絲小棗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果肉、果核、樹皮都是中醫常用藥。當地有句民諺說:“一日吃仨棗,終年不見老”。常吃可以“補五臟,益氣安神,養顏防衰”,尤其對肝病及婦科疾病有明顯輔助療效,在朱集、云紅、胡家等幾個老棗區,肝病發病率特別低。中國杰出的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論》113例經方中,就有63例用了棗。
樂陵小棗有金絲小棗、無核小棗、長紅棗、圓鈴棗、馬鈴棗、酸棗、鈴棗、婆棗、梨棗、干川棗、躺棗、木棗、磨盤棗、龍爪棗、凍棗等23個品種,其中金絲小棗占80%以上。
樂陵縣城東北有一株“老壽星”棗樹,傳說隋末農民起義軍羅成曾在此樹下拴馬歇息,清乾隆《樂陵縣志》記載:明萬歷十九年,樂陵知縣王登庸“教民樹藝,對民種棗,有過者課種棗,以贖愆,故邑多棗。”清代的樂陵即被譽為“斗地打石糧”、“一年頂三秋”的風水寶地。詩人吳泰龐詩中寫道:“六月荷花連水碧,千家小棗射紅云”。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樂陵棗樹栽培的盛況和金秋季節成熟的棗樹掛滿枝頭的豐收景象。
棗切糕、棗發糕、棗粽子、棗花卷、棗泥、棗醬、棗炒面、醉棗等,不下幾十種。傳說乾隆皇帝出巡江南,途經樂陵,品嘗了棗泥做的油炸糕以后,贊不絕口,特別選進宮中當做御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