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堪培拉。然而在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誕生之際,這里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牧場。那么堪培拉為何能從新南威爾士州的一處牧場發展成為國家首都呢?這還要從二十世紀初說起,1901年英國的六塊殖民地組成了統一的澳大利亞聯邦,但聯邦誕生后,針對將首都設在哪里的問題,墨爾本和悉尼展開了激烈的爭斗。
墨爾本在十九世紀后期的時候,因為瘋狂的淘金熱潮而成為了當時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城市;而悉尼則是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早在1788年,英國第一艦隊的指揮官亞瑟·菲利普上將就帶領近千名囚犯在悉尼的杰克遜港建立了英國在澳大利亞的第一個殖民區。鑒于此,墨爾本和悉尼都想成為新誕生的澳大利亞聯邦的政治中心。在這場紛爭中,西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州支持墨爾本,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則因地理位置等因素選擇支持悉尼。激烈的紛爭和潛在的分裂危機使聯邦***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游走在兩個對立的勢力之間。最終,經過妥協退讓,一份被各方接受的方案誕生了:在墨爾本和悉尼之間的某個地方籌建新首都,新首都必須在新南威爾士州境內,且至少距悉尼一百英里(約一百六十公里)。在此之前,墨爾本暫時肩負首都之職,同時墨爾本議會大廈升級為澳大利亞聯邦的國會駐地。
后來經過縝密的勘測和慎重的抉擇,一個有山有水的福澤之地被選定為了澳大利亞新首都所在地,它就是堪培拉,一個東北距悉尼280余公里,西南距墨爾本660余公里的地方。堪培拉是一個點綴在綠葉之中的氧吧,而其之所以有此殊榮,完全源自一份經典的設計方案。1912年5月,在137件澳大利亞新首都的設計方案中,美國著名風景園林師沃爾特·伯里·格里芬的作品脫穎而出。
格里芬方案的素描圖
格里芬方案的最大特點就是把自然風貌和人工建筑最大限度地融合起來,從而使得堪培拉成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都市。而在這個田園式的現代化都市中,***機關區、商貿休閑區、居住區等在多角的幾何形和放射性路網的串聯之下,組成了相互協調的有機體;而人工打造的格里芬湖,則宛若一條天藍色的絲帶,給堪培拉注入了靈動和欣欣向榮的氣息。當時的堪培拉雖然屬于內陸市鎮,但是隨著地處悉尼市南部、瀕臨太平洋的杰維斯灣在1915年并入澳大利亞首都領地以后,堪培拉亦擁有了自己的出海口。
澳大利亞的首都之爭是一場地區利益之爭,如果處理不當,則剛剛誕生的澳大利亞聯邦就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墨爾本的最初移民大多是懷揣著發家致富夢想的淘金者和各國的資本家,也就是所謂的“自由民”,他們從心底里充滿著對新南威爾士州和悉尼的鄙視和不屑。因為最早到達悉尼的人絕大多數是被英國***流放的罪犯,他們通過連年苦役而獲得自由身份,所以墨爾本人將自身標榜為“文明高尚的人”,標榜為代表整個澳大利亞文化底蘊的人。悉尼的歷史起點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悉尼憑借絕佳的地理優勢和更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后來居上,逐漸成為澳大利亞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所以澳大利亞聯邦為了避免國家內部出現裂痕,只得將首都選址在了墨爾本和悉尼的中間。
1927年,澳大利亞正式遷都堪培拉。但由于當時的堪培拉還是一個荒涼的欠發達地區,所以聯邦***的各個機構仍然繼續留在墨爾本或悉尼履行職責。而直到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大多數***人員才陸續轉移到堪培拉。從此以后,堪培拉開始以新興首都之姿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