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原與蠻夷不但風俗不同,穿衣打扮也不同。中原人實行右衽,也即左衣襟壓住右衣襟,像個Y字型。而蠻夷人正好相反……
提起中國古代的服飾,不能不提起漢服。漢服,顧名思義,是漢朝人或漢族人穿用的服裝,也就是說,漢服起源于漢朝。然而其實這是個誤解,漢服歷史悠久,遠不是漢朝距今兩千多年的歷史,而是有五千多年歷史,早在炎黃五帝時期就發明了。漢服又叫華服、漢裝、漢衣冠,“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我們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制冕服”,被認為是漢服的起點,在堯舜時期漢服式樣就基本完備了,在周朝完全定型。之所以叫漢服,是因為漢朝在中國歷史上享國四百余年,影響力大,因此人為***,族為漢族,服為漢服也。
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左衽、右衽是儒家劃的一道“華夷溝”在漢服史上,孔圣人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因為創建了儒家學派,所說的話被學生們總結成《論語》而流芳百世。其中孔子關于漢服的一句話“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算是給漢服劃了一道“華夷溝”。大家都知道,管仲是春秋戰國時代一個劃時代的人物,正是他協助齊桓公開創了春秋五霸第一霸的事業,管仲打出的口號是“尊王襄夷”,也確實做到了為周王正位的功績,所以管仲逝后過去了一百年,孔子仍然感念他對國人的恩,說如果不是管仲,我們這些人都要披散著頭發,穿著左衽衣服成為蠻夷之人了。
在古代,中原與蠻夷不但風俗不同,穿衣打扮也不同。在對頭發的處理上,中原上實行“束發”,而蠻夷人實行披頭散發。其實按現在的審美觀點,披肩發也挺好看的,但在古代不行,要束起來。在穿衣上,中原人實行右衽,也即左衣襟壓住右衣襟,像個Y字型。而蠻夷人正好相反。之所以形成這個習慣,大概與各自的生活習慣不同有關。
管仲
中原人是農耕民族,右衽比較方便,而蠻夷人大多游牧民族,左衽騎馬射箭方便。服裝的不同,并不能表明左衽更先進還是右衽更先進,但因為蠻夷之邦長期與中原作戰,雙方勢同水火,因此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愛屋及烏,將對蠻夷的恨化身到每一個細節上,包括服飾。因此左衽與右衽便成了一道解不開的“華夷溝”。
不只孔子,其他中原人士也表達了對左衽的不友善感情。除中原以外,古人稱周邊少數民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東漢的大學問家鄭玄,也就是劉備的老師,稱“四夷左衽”。大史學家班固稱“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而獸心。”,愛國詩人陸游《劍南詩稿》中六處提及左衽,“爾來十五年,殘虜尚游魂。遺民淪左衽,何由雪煩冤。”,大思想家王夫之稱“當石晉割地之初,朔北之士民,必有恥左衽以悲思者。”,這些儒者恥于左衽,皆是奉孔子衣缽。
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12》游戲中劉備形象
古人把一些禮節上的東西看得很重,正是一個側面說明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比方說清朝奉行“留發不留頭”政策,許多***就寧肯被殺也不剃頭;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三國時的夏侯惇將受傷的眼睛吞到了肚子里,孔子的弟子子路臨終前,也要正正衣冠,從容就義。左衽在一些士人眼里,代表了曾侵略過中原內地的夷狄,代表野蠻與落后,代表抹不去的恥辱。
中原之人還有一個說法,將左衽之服視為喪服,以示陰陽有別。為什么有這樣的說法,是不是表示對蠻夷之人的憤恨,有待考據。但現在大量的考古證明,史書上記載左衽為喪服也不確切,因為挖掘出來了許多喪服,是右衽的。到底喪服是左衽還是右衽,還是規定左衽而執行不嚴格,亦或普通百姓不知禮節,有待專家進一步通過研究做出結論。
右衽并非漢服的專利***長期以來奉行右衽,但據畫像及考古發掘證明,右衽也并非是***的專利。西***、蒙古人、不丹人等“蠻夷之邦”也都是右衽的。然而他們是自始至終就衣著右衽,還是“右衽,從中國化也。”,目前并無確切結論。元朝是蒙古人打下的天下,四大汗國統治了半個地球,但從現在的證據來看,從成吉思汗到西亞王公的服飾,都是右衽。元人雖是蒙古人,但受***的風俗習慣影響,改變了他們幾千年前先祖的左衽習俗,也未可知。
曲裾深衣
不只少數民族受***影響,***在一定時期內也受少數民族影響。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胡服騎射”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清朝“留發不留頭”的高壓政策影響下,不是很多***也都低下頭顱了嗎?歷史上“五胡亂華”、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及至元朝、清朝時期,是少數民族的天下,蠻夷之邦占據了歷史舞臺。因此我們也發現了許多中原人士左衽的情況,尤其在明初的女裝中,左衽很常見。因此證據,我們很懷疑“左衽”為喪服之說在明朝是否得到落實,總不能一些美女穿著喪服滿大街亂轉吧。
也有人這樣認為,古人男尊女卑,所以女人穿左衽,男人穿右衽。因此我們在明朝發現了許多左衽女裝。此論是否確實,值得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進一步研究。左衽與右衽之爭,是歷史發展的遺留問題。雖然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了歷史等于背叛。但我們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早已消除了男女尊卑之別,也不能總糾結于服裝上的左衽與右衽。什么樣的好看漂亮就選什么樣的,已被一些人接受。
現在的服裝其實在右衽,我們在默默遵守其實在古代,左衽與右衽也并沒有在全國推廣開,也有地域的限制。明朝初期就有“江南人皆穿寬大黑襦褲……婦女所服皆左衽……自滄州以北,女服之衽或左或右,至通州以后皆右衽”之說。左衽與右衽,并不是簡單的服飾之爭,其實在一些士人眼里,穿衣習慣已升華為一種圖騰似的內涵。民國時期著名的愛國主義戰士、革命家、書法家、大學者于右任,本名叫伯循,字誘人,其后取右任之名,其實便是以“右衽”為旗幟,頗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意思。
漢服動漫形象
不知道人們注意到沒有,我們現在的很多服裝,其實是右衽的。比如是男性襯衫,是左邊為眼,右邊為扣,左邊壓到右邊,用扣子鎖緊,形成當代右衽。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已經***傳統上的漢服,但我們穿的現代服裝,其實也在默默遵循著右衽的習慣。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風俗,雖然左衽與右衽在現在沒有任何規定,那些所謂的規定已成古人教條甚至“封建糟粕”,但在一些正式的場合,喜歡穿漢服的朋友,還是盡量選擇右衽。因為祖上有規定,穿了左衽衣服,至少被指出來,心里不舒服。不管是被指出來穿蠻夷之服還是喪服,都會令現場氣氛陷入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