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點,壹點靈的點。
近日,共青團中央一課題組調研發現,作為未來10年結婚的主力軍——Z世代(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青年結婚意愿呈現下降趨勢。是什么原因讓處于大好時光的年輕人不愿踐行愛的承諾、與良人白頭偕老呢?
調研中,這些低婚戀欲望青年的觀點大致分為四類:
1、被現實障礙所困的“憂婚族”:兩個字——沒錢。
2、把婚姻標簽化的“恐婚族”:分析中發現,女性的結婚意愿明顯低于男性。傳統觀念下,成家后,首當其沖容易被“犧牲”來平衡家庭和事業的人,就是女方。
3、對婚姻佛系的“懶婚族”:不努力,不拒絕,來者不拒,失者不追。
4、對婚姻無感的“不婚族”:當被問及“不想戀愛”的原因時,選擇“一個人很好,談戀愛很麻煩”的比例高達74·8%。
無論何種情況下的獨身,主動選擇或現實所迫,在一個人的日子里,我們都要提防隨著孤家寡人日子的漫長,而變得“愛無力”。
ByLurikoYamaguchi,Pexels
可以單身,但不要愛無力什么是愛無力?愛無力屬于抑郁性神經癥的一種。
說到抑郁,你應該就能猜到,這種情緒障礙的主要特征就是對什么都提不起勁,喪失意義感,持久性的心境低落。
愛無力的人不能適時、適當地展現愛,甚至對有好感的異性表現得畏懼或冷漠,無法對情感生活投入必要的熱情。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中認為,愛有四大基本要素:
-關心: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愛無力者因為情感的疲軟,就算明知道應該給予關心,卻無法將想法外化。
-責任:“在成年人的愛中,責任主要指對精神需求的關懷。”
愛無力的人對自身境遇尚且誠惶誠恐,自然更擔不起對另一個生命的責任。
-尊重:“尊重是按其本來面目發現一個人,認識其獨特個性。”
我們并非生來就是愛無力患者,可能因過往經歷導致自尊心破損或自卑感衍生,殘缺了被尊重的感受,也無法給予對方同等體驗。
-了解:“愛是對他人的主動洞察力。”
愛無力者不能深度投入的典型癥狀,是親密關系的最大殺手。
愛無力的人,缺乏這些表現形式,要么沒有愛的感覺,要么不會表達愛。
就像知乎上有位網友說的:
單身是一件會漸漸習慣的事,最后你會忘記愛情,忘記愛情帶給你的感動。一個人單身久了,會帶有雌雄同體的屬性,不是找不到愛情,而是漸漸失去了相愛的能力。
ByLimuelGonzales,Pexels
明明我好好的,怎么就愛無力了?著名行為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探究“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產生的原因時認為:
當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后,他將停止這種嘗試。如果這種情形出現得太頻繁,他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感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是本可控制的情況。
借用這個理論分析,我們來對照愛無力癥狀,可以發現與之相似的成因:可能由于個體性格過于封閉、曾經的失戀***、高負荷的工作壓力等等,形成努力未果、改變無望的惡劣情緒,大量消耗我們的精力,從而導致對情感生活的逐漸麻木,乃至放棄。
那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擺脫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愛無力困境呢?
愛因行動,才有力熱播美劇《Lietome》中,主角卡爾通過對人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的觀察,來探測人們是否說謊,以此幫助警官破案。
其人物原型正是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他致力于研究表情與情緒的微妙關聯,除正向驗證了表情可以反映情緒外,還延伸提出“表情反饋理論(facialfeedbacktheory)”:面部表情可以把所有的表情信息反饋給大腦,以幫助你解釋正在經歷的情緒體驗。
簡單來說,當你笑的時候,大腦會得出“你很開心”的結論,而不在乎你是真的因某人某事而高興還是“莫名其妙”咧開了嘴。即人為地表現某種面部表情,能導致與其相應的情緒體驗,不論是不是真正的情緒本身。
行為可以用于欺騙,也可以用于治療,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點來“欺騙”或者說“治療”我們的愛無力大腦:通過表現愛的行為,來激發愛的情緒。
ByJoaquinM,Pexels
在有關婚姻輔導和個人成長的全球暢銷書《愛的五種語言:創造完美的兩性溝通》中,作者查普曼說,每個人都有表達愛的方式,也就是愛語,我們要努力找到并慢慢學會說對方的愛語。
這五種愛的行為是: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準備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
(1)肯定的言詞
當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時,大膽表達出來,哪怕是一句尋常的“謝謝”,在向外傳遞愛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滋養自己的內心。也許一開始會不習慣,但相信得到對方驚喜地反饋后,會慢慢成為習慣日常,進而找到愛的感覺。
ByDids,Pexels
(2)精心的時刻
愛無力也許是曾經愛得太少或不夠專注,《論語》有云: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放下過去,給自己一份勇氣,營造愛的氛圍,全身心投入其中,創造專屬的美妙新時刻
(3)準備禮物
不要覺得用玫瑰、戒指、月亮示愛俗氣,火花需要創造,心意需要儀式感。正如《愛的藝術》所說:愛主要是給予,存在的價值正在于給予的行為。愛可以深沉持久,但不能緘默無為。
(4)服務的行動
愛無力者正是因為缺乏付出,才覺得任何人都于己無干,那么就乖乖聽從伴侶的“指令“吧。讓別人高興,讓自己有所觸動,是學會愛的重要一步。
(5)身體的接觸
這個好懂,坐懷不亂、心靜如水是出家人的行事標準,我們紅塵中人需要的是“愛我你就抱抱我”的有行動的愛。
另一位心理學家扎耶恩在表情—情緒反饋的研究中也發現:微笑使較少的血液流入大腦,從而降低大腦溫度,產生愉悅感;而皺眉的動作會減少大腦血液量,提高溫度產生不悅感。
愛是創造愛的能力。一見鐘情的荷爾蒙狂飆是不可多得的浪漫邂逅,現實中更多細水長流的愛是可以培養而愈加深厚,噓寒問暖、愉色婉容,用愛的行為反向喚醒愛的回歸。
寫在最后在婚姻觀察類節目《再見愛人》中,編劇王秋雨就是一個典型的愛無力“患者”。
自小父親對他是“天才型教育”,沒有任何娛樂活動,每天都在學習,智商逆天,情商堪憂。王秋雨說:婚姻關系里,你知道對方需要的是關愛,而不是那么多冷酷的真相。你能理解到,但你做不到。
知道和做到之間有一道鴻溝,愛無力往往使人沒有足夠的能量去跨越。
所以我們的生活中需要心理學,不把它當作玄而神乎的算命,也不為窺探他人隱私,更不是標簽貼金的手段,而是因為: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正如神秘主義是神學的邏輯產物,心理學的最終歸宿是愛。”
愛是一種需要在塵世間不斷學習、實踐的能力,愛自己、愛他人,從曾經不可逆轉的挫敗中自我解脫,療愈踽踽獨行的無力失助感,在與他人建立的和諧關系***享生命的繁華。
-THEEND-
作者:雯鮫,喜歡健身的心理學愛好者圖片來源:Pexels.com壹點靈,關注個人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