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
jiànwàihūchuánshōujìběi 劍外忽傳收薊北,
chūwéntìlèimǎnyīshāng 初聞涕淚滿衣裳。
quèkànqīzǐchóuhézài 卻看妻子愁何在,
mànjuǎnshīshūxǐyùkuáng 漫卷詩書喜欲狂。
báirìfànggēxūzòngjiǔ白日放歌須縱酒,
qīngchūnzuòbànhǎohuánxiāng青青作伴好還鄉。
jícóngbāxiáchuánwūxiá即從巴峽穿巫峽,
biànxiàxiāngyángxiàngluòyáng便下襄陽向洛陽。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郁頓挫,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注詞釋義
官軍:唐王朝軍隊。
收:收復。
河南河北:泛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相當于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
劍外:劍門關之外,即今四川劍南一帶。
薊北:今河北省北部。當時為安、史叛軍根據地。
初聞:乍聽到。
涕淚:眼淚。
卻看:回頭看。
漫卷:胡亂地卷起。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
巴峽:在今重慶市東的嘉陵江上。
巫峽: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
襄陽:在今湖北襄樊。
古詩今譯
在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回頭看妻兒沒有了愁容,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縱情飲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立即動身走巴峽穿巫峽,然后經襄陽而轉向那舊都洛陽。
名句賞析——“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是杜甫52歲流落到梓州時被稱為生平第一首快詩的佳作。因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后人說:此詩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