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外形特征和習性
我國是中華蜜蜂的發源地,養蜂歷史悠久。東漢時期,人們便開始學習馴養蜜蜂。20世紀初,隨著西方蜜蜂的引入,活框養蜂技術開始在我國逐步推廣。近年來,我國各地依托林地豐富的蜜粉資源,大力發展林下養蜂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養蜂大國,蜜蜂飼養量超過900萬群,年生產蜂蜜約50萬t、蜂王漿4000t、蜂花粉10000t、蜂膠450t.養蜂業總產值達40多億元,我國也是世界第一蜂產品出口大國。養殖蜜蜂環占耕地、不耗糧食、無污染,且投入少、見效快、效益高,深受廣大養殖戶喜愛。發展林下養蜂,當年可實現養蜂收益,把單一林業引向復合林業、立體林業、生態林業,實現林、蜂雙豐收。與此同時,蜜蜂為林木授粉,對保持植物的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下養蜂已成為很好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已在很多地區廣泛運用,前景廣闊。
1.蜜蜂的外形特征
蜜蜂屬于膜翅目蜜蜂科。蜜蜂種類很多,體長8-20mm,黃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頭與胸幾乎同樣寬;腰部較胸部、腹部纖細;觸角膝狀,復眼橢圓形,口器嚼吸式,后足為攜粉足;有兩對膜質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鉤列連鎖;腹部近橢圓形,體毛較胸部為少,腹未有螯針。蜜蜂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蟲態。蜜蜂為社會性昆蟲,蜂群由蜂王、雄蜂、工蜂等個體組成。
2.蜜蜂的習性
(1)食物
蜜蜂是完全以花(包括花粉和花蜜)為食的昆蟲,外界蜜源豐富時蜂群將采集回來的花蜜釀制成蜂蜜并儲存在蜂巢中,這些儲存的蜂蜜實際上是蜂群以備不時之需而儲備的食物。例如,冬季蜂群不能出巢采集食物,則以儲備的蜂蜜為食,在養蜂生產中養蜂人也常用白糖及豆粉等作為飼料來飼喂蜜蜂。
(2)采集區域
蜜蜂的采集半徑一般在3km左右,在外界蜜源匱乏時蜂群也會飛到5km左右的地方采集食物,但這樣會大大降低蜜蜂的采集效率。另外,蜜蜂在出巢采集之前先由偵查蜂外出偵查蜜源,偵查蜂找到蜜源后以“蜂舞”的形式告知其他工蜂,之后大批工蜂才根據偵查蜂指示的方位前往蜜源處采集。
(3)修筑蜂巢
蜜蜂的蜂巢是用蜂蠟筑成的,蜂蠟是蜂群中工蜂分泌的脂肪性物質。整個蜂巢的最小單位是六邊形的巢房,巢房整齊排列起來組成半圓形的巢脾,巢脾再平行排列組成半球形的蜂巢。蜂群在蜂巢中哺育幼蟲和儲備食物。
(4)壽命
蜜蜂(主要是指工蜂)的壽命是極為短暫的,其中蜂王在蜂群中壽命一般為4-5年,最長可達8年之久;雄蜂的壽命平均在3個月左右,但一旦與蜂王交尾則立即死亡;工蜂的壽命與季節有很大的關系,越冬期的工蜂最長可活3-6個月,其他季節一般在2個月左右,最短為采蜜期期間,僅僅只有28天。
(5)蜇人
蜜蜂因尾部有毒針而被人們所畏懼,實際上蜜蜂一生中只能蜇一次人,蟄人后飛宮時毒針會將部分內臟也帶離出來,蜜蜂很快便會死亡,因此蜜蜂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蜇人,但若蜂巢受到威脅,蜂群會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