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廷軍朗讀:梁雅
用箔曬東西
大家看到“箔”這個字,肯定不會陌生,一下子就會想到是金屬薄片的意思,比如金箔、銅箔等等。現在很少有人聯想到“箔”曾經是魯西南農村地區的一種重要的家用物件,特別是沒在農村生活過或即使是生長在農村的年輕人,對這個物件會很陌生,甚至腦子里完全沒有概念。
以前老認為“箔”和“秫秸”是方言土語,不知道用文字怎么去寫,百度了有關資料,“箔”有人寫作“帛”,但最終還是確認小時候說的“箔”就是這個“箔”字,百度漢語解釋為用葦子或秫秸編成的簾子,和魯西南方言說的“箔”雖有差別,但意思相近。
高粱
魯西南的箔,是用秫秸編織而成的、可以做多種用途的用具,類似簾子但不是當簾子用的。秫秸,就是高粱稈。秋天收獲了沉甸甸的高粱穗,砍掉高粱稈,拉回家里,立在土墻邊上曬干,劈掉葉子及包在稈上的皮,只留下光滑的高粱稈,打成捆備用。
秫秸
織箔(也叫打箔)一般是在農閑的冬天進行,工具也是就地取材,木頭架子、磚頭塊和經子繩。將兩根大木棍斜立在墻頭上,之間橫綁一根較為粗大的木棒,離地一米左右,將經子繩纏在磚頭上,先挑選一根較為粗壯的秫秸綁在橫木上,拿兩塊纏著經子繩的磚頭,間隔大約50公分一左一右在秫秸上打一個結,每次取一根秫秸緊靠上一根秫秸放置,用經子以“8”字形狀纏繞,依靠磚頭的重力的自然下垂,將已經織好的部分進行固定,如此反復,等織到一定寬度,最后也選一個較為粗壯的秫秸封邊,打上死結,用刀把兩端砍齊整,一張農家百用的箔就織成了。
織箔
在農村,箔有很多種用途。可以曬東西,將箔平鋪在架子上,可以晾曬棉花,上面見光,底下通風,干的快,鋪上一層塑料布還可以晾曬小麥、谷物等糧食以及地瓜干、紅辣椒、紅棗等,防止散養的豬羊偷吃。可以鋪床,那時候農村都是簡單的木架子床,將箔對折兩三層,鋪在木架子床上,上面再鋪一層席,也有的人家床少,便立起幾塊土坯,上面鋪上箔,搭成簡易的床鋪;箔是天然的床墊,那時候無公害無污染的秫秸箔,更加親近自然,舒適程度也不亞于現在的席夢思墊或者打著天然旗號的棕櫚墊;夏天晚上乘涼,還可以將箔鋪在土地上隔潮氣,不傷身體。搭瓜庵子時上面覆蓋一層箔,再蓋上塑料布或者油氈紙,可以遮風擋雨;建造新房,鋪在檁木之上,可以起到椽子的作用,既減輕了屋頂的重量,又節約了成本。一些***粉皮的***村,將箔斜立在墻上晾曬粉皮,也是一道鄉村風景線。
有的人家還會用比較細小的秫秸織一張精致的小箔,擦拭干凈,春節蒸饅頭的時候,將熱氣騰騰的饅頭放在小箔上進行晾曬。
用箔晾曬粉皮
晾曬粉皮
夏天是拆洗衣物被褥的季節,母親會在地上鋪上一張大箔,在箔上面套被子。小時候每當母親套被子的時候,會讓我幫著扯被角,剛拆洗的被褥軟軟的,輕輕觸摸著肌膚,有一種十分親切的感覺,我就會躺在上面打滾,享受著這種感覺。當然也會把剛剛鋪整齊的被面弄得皺皺巴巴,耽誤套被子,母親就會呵斥我讓我不要亂動。
在魯西南農村地區,箔的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豎起來當屏風,用來隔斷房子的空間,叫“房箔子”。可能是因為建筑習慣的原因,也或許是因為省錢,那時候農村建房子都是通間的,很少有建夾山墻將房子隔開的,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是用“房箔子”進行隔斷。
熟悉的房箔子
房箔子,是存在記憶中的一道風景,也承載了很多往事。房箔子的作用還不僅僅是起到隔斷的作用,秫秸之間的間隙和經子繩處還可以掛針頭線腦、帽子、稱桿、黃瓜種子等零碎物品以及卡(qiǎ)上記事的紙張、螺絲刀、錐子等等。鄰居家要借用某樣東西,母親就會熱情的說“在俺家房箔子上掛著呢,你自己去拿吧”。
妻子至今還非常懷念她的姥姥非常疼愛她,會把八月十五的月餅用紙包起來,卡(qiǎ)在房箔子上,留到她去走親戚的時候再吃,有時候月餅會在房箔子上卡到春節。那時候物質匱乏,月餅算是好吃的東西,被老人視為稀有之物,自己不舍得吃上一口,很多姥姥、奶奶將好吃的東西卡在房箔子上,留給喜愛的孫輩們吃,雖然月餅干了、硬了,但放在鍋里面餾一下,吃起來仍然十分香甜。房箔子光滑,老鼠不容易爬上去,將月餅卡在房箔子上是一種好辦法。
一個小姑娘在學織箔
我左腮幫子上有塊疤,是小時候爬到縫紉機上去夠房箔子上掛的東西,一下子蹬滑了,腮幫子磕在了縫紉機的針桿上,將腮幫子穿透了,當時妹妹嚇壞了,趕緊去叫正在池塘里洗衣服的母親,母親趕緊叫了鄰居大叔抱我去村衛生室,縫了十幾針,還好僅僅是留了個傷疤,沒有毀容。這也許是我對房箔子印象深刻的重要原因吧。
現在,房箔子,在魯西南的農村已經消失了。
高粱,以前在糧食里面屬于低等糧食,特別是九十年代以后,當人們住上了磚瓦房、樓房,睡上了席夢思、棕櫚墊,高粱的最后一點價值也便被淘汰掉了。雖然魯西南地區一馬平川,適合種植的農作物很多,但現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幾乎看不到高粱的影子,魯西南地區已經很少有人再種植高粱了,會織箔的老人也都走進了歷史,織箔的技術也快要失傳了。
一個爛箔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箔已經失去了使用的價值。
箔,必將是消失的魯西南記憶。
感謝菏澤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梁雅友情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