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yíjuéjiāyóumiǎnqízhīzhí貽厥嘉猷,勉其祗植【注釋】要給別人留下正確高明的忠告和建議,勉勵他們為人處事要謙虛、恭敬、謹慎。
【小故事:諸葛亮與《誡子書》】
小朋友,下面給大家講一個父親教育兒子的故事——諸葛亮與《誡子書》。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劉備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前,與關羽、張飛整天東奔西走,經常遑遑如喪家之犬,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在諸葛亮精心謀劃下,劉備與孫權結盟,共同對抗曹操,又占領益州,當上蜀漢的皇帝。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后主劉禪,就像他自己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的途中生病,他交代了國事之后,想起唯一的兒子年僅八歲,因自己一直操勞國事,很少陪伴他,教育他,心情既柔軟又愧疚;而這次病勢沉重,可能好不了了,該給兒子留點什么呢?諸葛亮喚人拿來紙筆,把自己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寫了下來。
諸葛亮:“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提高自己的修養,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進就不能陶冶性情。如果年華隨時光飛逝,意志隨歲月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孩子啊,父親不能陪著你長大,只能寫下這封《誡子書》,希望你能成為君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