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除了狗,貓這樣的貓科的動物漢字也是反犬旁呢?
如果告訴你“貓”是簡化后的形態(tài),原來寫作“貓”,是不是就和它的貓科親戚“豹”相像了很多?
以“貓”為例,一些反犬旁的字以前是“豸”旁。
那這個“豸”,是什么來頭?
《說文·豸部》
“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凡豸之屬皆從豸。”
(豸,長脊野獸,行動悄然而充滿殺氣,像是隨時準(zhǔn)備展開獵殺的樣子。所有豸類動物的字,都采用“豸”作偏旁。)
《爾雅·釋蟲》
“有足謂之蟲(chóng),無足謂之豸。”
說實(shí)話,這兩條并沒有解釋清楚豸到底是種什么樣的動物。小觀查證的過程中看到了各種解釋。一說原指長脊獸或猛獸,如貓、虎、豹之類,之后引申為無腳的蟲,體多長,如蚯蚓之類。也有說是先指蟲,后也指獸。不過因為《說文解字》雖然較明確成書于東漢,但是《爾雅》的成書年代只能確定不早于戰(zhàn)國,所以這蟲、獸所指先后順序無法斷定。
但可以肯定,“大蟲”這個詞,后來常指老虎。《水滸傳》第二十二回中,景陽岡武松打虎,打的老虎描寫為“吊睛白額大蟲”。
還有專考據(jù)“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認(rèn)為《爾雅·釋蟲》中專解釋各種蟲類,所以描述的一定與獸無關(guān)。有足無足,可能是指一些昆蟲(比如蠶)完全變態(tài)前后的不同形態(tài),并配以相對應(yīng)的名稱。
(看一下甲骨文的“豸”字,來感受一下長脊和大口)
單說“豸”,最有名動物的要數(shù)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獬豸。獬豸又作“獬廌”、“解豸”,讀音都是“xièzhì”。額生一角,是中式獨(dú)角獸。傳說中,獬豸能辨是非、識忠奸。所以它又是司法上“公正嚴(yán)明”的象征。
“獬豸”小篆
獬豸的外貌也是眾說紛紜,似羊、似牛、似鹿的說法都有。從眾多的圖畫、雕像等作品來看,獬豸最像麒麟,因為其實(shí)什么都不像。
那么反犬旁又有什么樣的身世?
首先,它確實(shí)是“犬”字變化來的。
“犬”的象形字體,強(qiáng)調(diào)長尾。
原本甲骨文中的犬旁都是“犬”狀,到了楷書則變“犬”旁為反寫的“犭”,稱為反犬旁。
那為什么“狗”是狗,“犬”也是狗?重復(fù)也是浪費(fèi)啊。
《說文》對“狗”和“犬”,各有解說:
“狗,犬也。大者為犬,小者為狗。”
“犬,狗之有縣蹏者也。”
也就是說,大狗叫“犬”,小狗叫“狗”,區(qū)別是“犬”有“縣蹏”(懸趾)。
實(shí)際上,懸趾是狗的一種返祖現(xiàn)象。一般的狗只有四個腳趾,呈菱形,個別多出來的就是懸趾,俗稱“狼趾”,因為狼一般是五個腳趾。《說文》這個懸趾的解釋,不是特別靠譜。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其中有兩個的字形都是反犬旁。
“狴犴”小篆
狴犴(bìàn)又名***,形似虎,平生好訟,所以古代牢獄門上常繪其形狀。
很多監(jiān)獄中的虎頭形裝飾,其實(shí)是狴犴,不是“大腦斧”呦。
狻猊,小篆寫為“狻麑”,“麑”是“猊”的異體字
狻猊(suānní)形如獅,喜煙火,所以一般香爐上會裝飾狻猊,隨之吞煙吐霧。
而同為反犬旁的“獅”,成因也有多種。
現(xiàn)在的獅子據(jù)傳最早在漢代引進(jìn)。但是《說文》中沒有“獅”的詞條。晉代郭璞注《爾雅·釋獸》中的“狻麑,如虦貓,食虎豹”中,說狻猊是獅子,產(chǎn)自西域。但還是因為《爾雅》成書時間不定,所以到底《爾雅》成書時有沒有見過這個引進(jìn)物種、并將其定義為狻猊,小觀持保留態(tài)度。
也有著于北宋的《廣韻》稱:“獅,犬生二子。”這個……小觀只能理解為,古人真的覺得獅子和狗子長得很相像。
“豬”曾經(jīng)寫作“豬”,這個“豕”(shǐ)旁,特指豬類。
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豬形,長吻,大腹,四蹄,有尾。字形上能看出來特別強(qiáng)調(diào)了大腹。
《說文·豕部》
“豕,彘(zhì)也。”
稍等,豕?彘?沒提到豬啊?
因為豕、彘、豬、豚,都是豬。
咱們來看看《說文》中的解釋:
“彘”字
“彘,豕也。後蹏(tí)發(fā)謂之彘。從彑矢聲;從二匕,彘足與鹿足同。”
(彘,指豬。后蹄強(qiáng)勁的豬叫作“彘”。字形采用“彑”作邊旁,“矢”作聲旁;采用“二、匕”會義,彘足與鹿足同。)
“豕而三毛叢(cóng)居者。從豕者聲。”
(豬,體毛稀疏、群居的豬。字形采用“豕”作邊旁,“者”作聲旁。)
“小豕也。從彖(tuàn)省,象形。從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從豚。豚,篆文從肉豕。”
(豚,小豬。字形采用省略了“口”的“彖”作邊旁,象形。采用“又”作邊旁,像一手持肉,以便祭祀。豚類動物都采用“豚”作邊旁。豚,篆文字形采用“肉、豕”會義。)
綜上所述,“豕”泛指豬,“彘”也可泛指豬,但是也可特指大豬,“豬”強(qiáng)調(diào)家豬,豚則是小豬。
有時,也用“豚子”謙稱自己的兒子,和“犬子”一樣。(為何有些心疼年輕的自己)。
關(guān)于“豕”和字形的故事,還有一個成語:
魯魚亥豕
(lǔyúhàishǐ)
《抱樸子·遐覽》
“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呂氏春秋·察傳》
“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古時候早期書本多靠手抄來流傳,(史書)經(jīng)過多次抄寫后,出現(xiàn)一些字形相似導(dǎo)致傳寫或刊刻的錯誤,比如,把“魯”字錯成“魚”字,把“亥”字錯成“豕”字。
“魯”的字形像魚在器皿之中、或被吞入口中。
本義:魚味美,嘉
“魚”倒真是魚,也難怪不小心就會看錯
“亥”和“豕”的字形越來越像
“魯魚亥豕”初指書籍在撰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現(xiàn)多指書寫錯誤,或不經(jīng)意間犯的錯誤。
造句:那本盜版書里,盡是些魯魚亥豕的錯誤。
還有個成語和魯魚亥豕意思相近。
烏焉成馬
(wūyānchéngmǎ)
烏焉成馬,這樣寫出來大家一看就懂了。
看字好像更分不清了……
《周禮·天官·縫人》
“喪,縫棺飾焉”
(↑漢鄭玄注:“故書焉為馬,杜子春云‘當(dāng)為焉’。”)
《除正字謝啟》
“烏焉混淆,魚魯雜糅”
(《周禮》中為王公貴族縫衣飾棺的人把棺上本應(yīng)裝飾的“焉”弄成“馬”字了。)
“魯魚亥豕”有時也用“烏焉魯魚””或“烏焉亥豕”代指。
其實(shí),古人在造字時,也有意通過不同偏旁對動物進(jìn)行分類,比如爬蟲類有“蟲”旁,鳥類有“鳥”旁,魚類有“魚”旁。
“豸”大多是用于“貓”、“豹”、“貍”這樣的貓科動物。
相比之下,“犭”就非常優(yōu)秀了。因為不僅是犬科動物(如“狼”、“貍”),靈長類的(如“猴”、“猢猻”)、甚至同為貓科的“獅”也是這個偏旁。
另外還有“虎”不走尋常路,作為貓科動物卻哪邊都不靠,愈發(fā)顯得百獸之王與眾不同。
只能說,古人畢竟不懂生物科學(xué),對動物的分類不是很嚴(yán)謹(jǐn),可能基本全憑外形。“象”、“兔”這樣光憑外表無法歸類的,也只能單獨(dú)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