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近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和國際大都會,孕育新生了大量民族工商企業,吸引了諸多海內外愛國人士投身實業報國,并為建設新上海探路獻策。在加快建設屬于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打造人民城市建設的上海樣本之際,回顧優秀民族企業家的事跡、擔當與精神品格具有積極意義。
「創辦民族品牌」
近代上海乃至整個國家深受帝國主義列強壓迫和經濟侵略之苦,外商攫取了一系列在華投資辦廠特權,英貨、美貨、日貨充斥市場。為了扭轉這一被動局面,有識之士懷揣“實業救國”“設廠自救”“挽回利權”的抱負,在上海積極創建企業、打造品牌,踐行愛國報國鴻志。
20世紀初,榮宗敬、榮德生在上海開辦福新面粉廠、申新紗廠等企業,積極提倡發展工商實業以“杜侵略”“抵外貨”,并且“為國塞漏卮,為民添衣食”。他們深耕面粉、棉紗兩個主業,創立“兵船”牌面粉、“人鐘”牌棉紗,一度暢銷國內外。
榮氏兄弟在上海合作創辦福新面粉一廠
1917年,榮氏出資收購日商的“恒昌源”紗廠,并將其更名為申新二廠,一舉打破由英、美、日等外國企業主導收購華商企業的弱勢局面,有力鼓舞了全國紡織界的士氣。
一戰結束后,國內日用化工市場面臨外商的激烈搶占。其中,日本調味品“味之素”來勢洶洶,廣告遍布上海大街小巷??吹酱朔跋?,吳蘊初感慨“其命脈乃懸諸外人之手”,于是在上海相繼創立天廚味精廠、天原化工廠,研制生產的“佛手”牌味精更為貼合國人飲食習慣。
吳蘊初在上海創辦天廚味精廠
留學美國的穆藕初,深受早年在北方調查時所見農業破敗景象影響,歸國后毅然決定學以致用,在上海合伙開辦德大、厚生紗廠。在他看來,“故振興棉業,即所以救貧,亦所以救國”。通過引進科學管理、改良紡織設備,其生產的“寶塔”牌棉紗質量卓越,被譽為“上海各紗廠之冠”。
東渡日本學習的吳羹梅,對于日本人所謂“中國也不會制造鉛筆芯,辦不成鉛筆工業”的看法極為憤慨,遂決心回國創業。他認為:“區區鉛筆一物,每年亦竟耗我國人之財富達數百萬元之巨。吾人所惕者在此,覺有從速創辦此種工業之必要者亦在此?!彼岢觥爸袊擞弥袊U筆”的口號,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家鉛筆生產研制廠——中國標準鉛筆廠,立志生產中國造鉛筆,超越舶來品。
實體經濟是國之命脈、民生之本。“企業家愛國有多種實現形式,但首先是辦好一流企業。”近代上海一批優秀民族企業和企業家之所以能將產品做出特色、做大優勢、做成品牌,關鍵一點就在于依靠深耕、精耕主業,心無旁騖地扎根實體工商業。
「積極抗日救亡」
抗戰期間,日本軍事侵略和經濟侵略雙管齊下、步步緊逼。在國家大義面前,許多上海民族企業和企業家斷然拒絕威逼利誘,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日貨運動。同時,為保存民族工商業力量舉廠內遷、堅持生產,以保障軍需民用的物資供給。
在上海傾力經營多年的“企業大王”劉鴻生曾言:“如果日軍侵犯,戰爭掀起,要我毀家紓難,也在所不惜?!变翜箲饡r,劉氏竭力提供物資支持軍民抗戰,并積極參加抗敵后援會,擔任上海市抗日救國物資供應委員會總干事。即使在企業被日軍大量侵占脅迫的情況下,仍堅拒與日商合作,并嚴拒出任偽上海商會會長。
上海新民機器廠創始人胡厥文,因日夜奔走為抗日駐滬守軍趕制槍炮彈藥而無暇理發剃須,被譽為“抗戰胡子”。全面抗戰爆發后,胡氏號召“愛國的民族工商業家,應本著抗日至上、國家至上的宗旨,要下決心內遷,支持抗戰”。在他的動員組織下,上海146家工廠遷往內地,為抗戰大后方積蓄了工業力量,其中很多企業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上海工廠及人員在戰火綿延的內遷途中
秉承愛國熱情積極抗日的事跡還有很多。例如,吳蘊初繼成功研制國產味精后,又在化工原料和化學工業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利用這一優勢,吳氏積極研究制造防毒軍用面具,并在航空救國熱潮中出資捐獻“天廚號”驅逐機和“天廚副號”教練機。
為了保存民族工業,吳羹梅將中國標準鉛筆廠從上海遷往重慶,成為抗戰大后方中唯一的鉛筆廠,不僅維持了戰時文教事業的開展,而且產業鏈上的配套企業還生產供應了大量軍用木箱。
榮氏兄弟也以各種方式不斷向前線捐糧捐物,并且不忘救濟難民??箲鹌陂g,日軍欲收購上海申新一廠和八廠股權,遭到榮氏兄弟嚴詞拒絕。
「探路城市建設」
抗戰勝利后,***率***代表團到重慶談判,吳蘊初出面牽頭與王若飛共同簽名發送請帖,并邀請工商界人士一起參加茶會座談,參會者包括劉鴻生、范旭東、吳蘊初、吳羹梅、胡西園、章乃器、潘昌猷等。
茶會上,***對大家在發展民族工業方面所作出的成就和貢獻表示贊揚,還介紹了***關于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政策,如“我們不把民族資本家當作敵人,而是當作朋友”“我們主張勞資兩利,共同建設新中國”等。
幾天后,***、董必武等又出席了李燭塵、胡厥文、吳蘊初、胡西園、吳羹梅等工商界人士的宴請,交談氣氛輕松活躍。
這些重要交往傳遞了***的相關理念和方針政策,拉近了***與工商界人士的關系,為后來解放上海、開展愛國統一戰線工作打下了基礎。
上海解放前夕,曾參與創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盛丕華提出組織一個熟悉上海工商業情況的顧問團進入上海,從而有利于開展上海解放和經濟接管工作的建議,獲得***贊同。
解放后的上海亟須恢復發展經濟,人民***很快就與工商界進行了開誠布公的接觸。1949年6月2日,陳毅等人在外灘中國銀行四樓邀集80余位上海工商界代表座談。會上,胡厥文、榮毅仁、郭棣活、劉靖基、蕢延芳等人就企業生產、原料、運輸、勞資等問題發表了意見。這次推心置腹的座談對于消除部分企業家疑慮、堅定上海工商界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位于外灘的中國銀行大廈
在上海市第一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工商界代表人數最多,145人出席。其中,劉靖基、榮毅仁等帶頭遞交了關于“生產問題”的聯名提案,旨在解決上海公營、私營棉紡業經營困難問題,并提供了翔實的調研報告和統計數據;盛丕華就“成立工商聯合會”的提議進行了發言和說明。
1949年8月,上海市工商聯籌備會成立。時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長的許滌新稱,人民***與工商界就有了一道橋梁,可以親密地聯系起來了,這非但是工商業界的大事情,同時也是人民***進入上海以后的一件大事情。
1951年2月,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省級工商聯組織之一,盛丕華、劉鴻生、榮毅仁、胡厥文、吳蘊初、劉靖基等一批愛國企業家都曾在其中任職。
近代以來,享有盛譽的愛國企業家,沒有一位不是將國家的榮辱興衰與企業的生根發芽緊密相連的,沒有一位不是在民族大義、城市建設的大時代、大格局中謀劃企業成長的,沒有一位不是躬身踐行實業報國、回饋社會宏愿的。
誠如***總書記所指出的:“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
(劉凝霜: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院;喻世紅:上海財經大學商學博物館)
欄目主編:龔丹韻文字編輯:夏斌題圖來源:作者供圖
題圖說明:天廚味精廠在抗日戰爭期間捐獻的軍用飛機來源:作者:劉凝霜喻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