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①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②,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xiàn)賢。
【考注】①馀:同余。②人之道:指社會規則和律例。
【考譯】天道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滿一些。
天道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剝奪不足的用來奉養有余的人。那么,誰能把富余的奉獻給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不僅如此,有道的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顯現自己的高尚。
【導讀】本章表達了老子的社會平等與財富均衡思想,這也是他的社會理想。老子把“天道”與“人道”對比,主張“人道”應該效法“天道”,改變“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因而,本章承接了老子在第74、75章里反對殺罰濫施、反對重稅盤剝的思想和主張,表達了老子對苛政的痛恨和對百姓困苦的同情。本章體現了老子的“民本”思想,這也是《道德經》人民性的一面。
【辨讀】“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這是老子通過巧打比方,闡述“天道”自然平衡的道理。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這是老子把“天道”與“人道”對比,褒貶傾向十分明確,就是反對“損不足以奉有馀”,主張“損有馀而補不足”,即主張公平,反對剝削和壓榨。
什么是“人之道”?“人之道”就是統治者規定的社會秩序和法則。在老子看來,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則,老子稱之為“天之道”,但統治者早已忘卻“天之道”,代之以自己建立的社會規則即“人之道”。“天之道”有利于窮人,給他們帶來寧靜與和平,而“人之道”則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窮人日益陷入生無可戀的絕境,正如老子75章所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人之道”正盛,“天之道”誰來執行?老子給人們以希望:有道圣人會效法“天道”懸壺濟世、尋求社會公平的,此為圣人“常善救人”(27章)。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不僅如此,圣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顯現自己的高尚。
在第2、第51兩章末尾也有幾乎一樣的兩句話,都是盛贊圣人“上德”的。只是我們會懷疑,把希望寄托在圣人身上靠不靠得住。總結以上三層意思我們可知,“人之道”與“天之道”相背離,“圣人之道”與“天之道”統一,即“天圣合一”,因此,我們可以說“圣人之道”就是“天之道”。
【今鑒】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這不就是“馬太效應”嗎?
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映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越是掌握權力的人,越能夠掌握資源,得到更多的財富;越是窮人,資源越少,從而更加貧窮。比如銀行總愿意把錢貸給有錢人,就是典型的“奉有余”。
經濟生活中的"馬太效應"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基尼系數在0.2-0.3之間屬于比較平均,0.3-0.4之間為差距合理,0.4-0.5之間為差距過大,0.5以上為差距懸殊。多年來,我國基尼系數在0.4的國際警戒線徘徊,最高時竟高達0.49以上。
中國基尼系數2003-2018
以上讀了還是感覺抽象,另一份關于“家庭凈財產”數據反映問題要清晰得多。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顯示:與1995年我國家庭凈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45、2002年為0.55相比,2012年我國家庭凈財產的基尼系數達到0.73。中國的財產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頂端1%的家庭占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中國的財產不平等程度明顯高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
收入的過分懸殊形成的社會不公、兩極分化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
第一,社會總消費水平與貧富差距成反比,過大的收入差距會導致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下降,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已經看到,財富的過分集中已嚴重拉低國民消費總水平,導致2020年11月消費品價格指數CPI出現罕見負值(也有疫情因素),國民經濟有通貨緊縮的危險。
第二,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對社會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帶來負面影響,這與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不相容的。對此,***應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調控力度,把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較為合理的范圍內。
老子主張“損有余而補不足”,并將其上升到“天道”高度,指出“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誰是這個“有道者”?只能是社會主義制度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為此,必須通過稅收和反壟斷等手段,調節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
近年,提出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給資本劃出一條清晰的紅線——民生歸民生,市場歸市場,越過紅線是要挨板子的。強化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社會公平,我們舉雙手贊成。為***點贊!
2021年8月以來,網上出現一個熱詞叫“三次分配”,“三次分配”又稱為:第三次分配,有別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礎上,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于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三次分配”就像一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溫柔之手”,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礎上,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于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