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又叫黃梨。
原產于南美洲,16世紀左右傳入我國。在我國福建、云南等省份有較大的種植面積。菠蘿適宜生長在濕熱的環境中,最適宜生長溫度在18-29℃之間,它是一種亞熱帶的水果作物。其果實中含有豐富的水分、無機鹽、維生素,并含有鈉、鐵、鈣等礦物質及大量纖維物質,被稱為“營養最豐富的解渴水果”。
好了!以官方的口吻介紹完了菠蘿,那么咱們接著介紹一下“高大上”的鳳梨!
鳳梨,又叫黃梨。
原產于南美洲,16世紀左右傳入我國。在我國福建、云南等省份有較大的種植面積。菠蘿適宜生長在濕熱的環境中,最適宜生長溫度在18-29℃之間,它是一種亞熱帶的水果作物。其果實中含有豐富的水分、無機鹽、維生素,并含有鈉、鐵、鈣等礦物質及大量纖維物質,被稱為“營養最豐富的解渴水果”。
看完了我們對菠蘿和鳳梨的文字介紹,細心(只要不瞎)的網友都能驚奇的發現:“呀!菠蘿和鳳梨居然這么相似呀?怎么連文字介紹的標點符號都一樣呢?”
是的,很相似!相似得簡直就像是復制的一樣,而實際上就是復制的。
小編我復制一遍這個文字,不是為了湊字數來寫文章,我是為了強行給大家科普一下:鳳梨就是菠蘿!
為什么這么說呢?
從菠蘿的名字說起菠蘿剛剛傳入中國時,據說是從印度那邊傳過來的。當時的菠蘿,據說叫波羅蜜,也就是“波羅波羅蜜”中的波羅蜜。在佛語中,波羅蜜是到達彼岸的意思,整體上的意思也就是“到達彼岸的水果”!
后來,叫波羅蜜叫著就叫少了一個字,叫成了波羅,再后來發現不太好看,又給它加了一個草字頭,成了今天的菠蘿。
這是菠蘿名字的來源說法之一,也可能是最靠譜一點兒的。其它的說法也有,這東西很難考證了,畢竟咱們也不是歷史學家,細節就不多研究了。
至于鳳梨呢?
說起來就簡單多了。
菠蘿從清朝的時候傳到了我國臺灣省。菠蘿不是有那么一小簇綠綠的尾巴么?當時的臺灣省民眾覺得這小尾巴不是一般的尾巴啊,看著這么像鳳凰的尾巴啊,里面切開又咋看著這么像梨呢?干脆就叫這個水果鳳梨吧!
這是一個關于鳳梨名字的起源。
但是實際上,鳳梨這個名字不單單是這樣的。這個名字還有一些含義。鳳梨在臺語中諧音是“旺來”。它代表財源滾滾而來,象征著興旺吉利的寓意。在我國臺灣省,過年、祭祀等一些重要節日的時候,都會擺放鳳梨來寓意著興旺吉利發大財。
所以呢?
從名字的起源上來看,菠蘿和鳳梨都是我國古代就有的名字,它跟車厘子和大櫻桃還不太一樣。車厘子是大櫻桃的英文音譯。也就是說,車厘子是大櫻桃的英文名。
但菠蘿和鳳梨就相當于一個大名和一個小名。它倆的關系就好比我們那有的村叫饅頭為饃饃,有的村叫饃饃為饅頭。
完全一樣的東西,只不過是地區不同,在同一語言下,產生的兩種不同的叫法而已。
從今天的鳳梨說起很多人都會反駁,說鳳梨不是菠蘿。
理由大致如下:
1.一是削菠蘿時,菠蘿里面有刺(眼)要挖出來,留下一道道的坑,而削鳳梨時就不需要!
2.菠蘿吃得時候要用鹽水泡一下,鳳梨就不用。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在這些年,咱們的臺灣省人民引進了一種叫“無眼菠蘿”的新品種。
這個新品種后來又從臺灣引進到了大陸。
因為臺灣都把菠蘿叫鳳梨,所以很多人就把這種無眼菠蘿叫成了鳳梨。而實際上,不是無眼的菠蘿在臺灣也叫鳳梨。
關于第二個問題,首先吃菠蘿要用鹽水泡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因為菠蘿里含有菠蘿蛋白酶,菠蘿蛋白酶會分解蛋白,***我們的口腔黏膜和舌頭,讓我們吃菠蘿時感覺“扎”得上。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才提出用鹽水泡殺死菠蘿蛋白酶。
實際上,用鹽水泡菠蘿沒什么太大的意義。因為食鹽就是氯化鈉,非常的穩定,一般不會跟這些酶發生什么反應。食鹽最多能抑制一下活性酶的活性,但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要想讓這種活性酶徹底不活了,最好的辦法還是從PH值上入手,把菠蘿泡醋里,估計就可以殺死這種活性酶了。
菠蘿泡醋,喜歡的可以試試。
說了這么多,有點兒跑題了。還是沒有解釋鳳梨為什么可以不用食鹽水泡?
為什么不解釋呢?因為沒辦法解釋,根本沒有什么科學證據證明無眼菠蘿就不用泡食鹽水了?無眼菠蘿,也就是你們口中的鳳梨,這個品種說明里也沒有說自己不含菠蘿蛋白酶啊!
所以,這目前這種說鳳梨不用泡食鹽水,菠蘿就得泡的說法就是個小小的謠言。
無眼菠蘿也是菠蘿,鳳梨也是菠蘿。
只要含菠蘿蛋白酶,都一樣的。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泡食鹽水本身就解決不了什么問題,可以試試泡醋!
只不過,口味不好吃,別怪我,哈哈!
總結一下菠蘿就是鳳梨,鳳梨也就是菠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