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雜志社聯合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三一筑工”)和山東萬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山東萬斯達”)組織的“裝配整體式疊合混凝土結構體系及其工業化生產技術”科技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參加鑒定會的專家認為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安全、質量、工期、成本和環保等綜合優勢,且經濟效益明顯,市場反饋良好。
據悉,這一技術體系由三一筑工和山東萬斯達聯合研發,共獲得專利授權150余項,并在上海外高橋郵輪平臺、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核心研發基地、上海嘉定新城菊園社區等項目成功應用,應用該技術體系的工程實踐建筑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市。
填補“地下領域”空白助力“從建造向制造”跨越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2020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推廣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面積已達到6.3億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為20.5%,裝配式建筑已呈規模化發展趨勢。但絕大部分裝配式施工技術的研究方向主要針對地上標準層施工,忽略了地下結構領域的研發與應用,僅在明挖隧道和明挖地鐵車站以及部分管廊建設等方面有少量應用。
針對這一現狀,三一筑工聯合山東萬斯達,結合三一筑工現有的SPCS技術體系和萬斯達的預應力結構技術,完成了“裝配整體式疊合混凝土結構體系及其工業化生產技術”體系的研究工作。裝配整體式疊合混凝土結構體系是在集成已有的疊合結構和預應力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研發創新形成的新的裝配式建筑結構技術體系,主要包含兩項施工技術:SPCS裝配整體式疊合結構工藝工法和先張預應力薄底疊合梁及PKIII板疊合現澆技術工藝,體現了“墻柱梁板全預制,地上地下全裝配”的特點。
據悉,課題組依托研發成果已發表論文15篇(SCI檢索2篇,EI檢索2篇);獲得專利授權15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52項;主編、參編各類標準共11部、設計圖集4部。該項技術成果獲得“2021年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審定通過企業級工法3項、湖南省工法立項1項。
社會效益顯著應用前景廣闊
據課題組介紹,這一體系生產效率高,節約人力成本,施工周期大幅縮短,同時可滿足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要求。裝配整體式疊合混凝土結構體系與傳統施工工藝相比,使用更少的混凝土、鋼材,每平方米用鋼量減少5~kg,每平方米混凝土用量減少50~100kg,生產成本較傳統桁架疊合板低40%左右,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普通鋼筋桁架疊合板與PKIII疊合板混凝土結構施工成本對比,PKIII疊合板每平方米節約45.5元。同時,更輕薄的構件使得運輸重量減少40%,減少運輸成本,降低城市交通壓力。
這一技術體系體現了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助力相關企業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還將在提高建設行業工業化水平、推動相關領域裝備制造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同時,這一技術體系能夠大幅優化現場施工工藝,加快結構施工進度,同時填補了地下結構裝配式施工技術的空白,對裝配式結構向地下結構延伸起到了引領作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應用前景廣闊。(李南山)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