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只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大英博物館把中國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風箏從古飛到了今、從中國飛到了世界;經漫長修行,由其原理發展起來的現代航空航天器,也由地球飛向了太空。風箏作為中華民族向西方國家傳播的科學發明之一,同我國“四大發明”一樣,開啟了人類航空、航天、雷電等科學領域的現代文明。
那么,最初的風箏是怎么來的?傳言很多,但風箏起源于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風箏的發明者是思想家墨子。
相傳,風箏起源于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墨子制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后來墨子傳給了他的徒弟魯班,他***了“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
到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在***風箏時,就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故以后稱“風箏。
骨架是關鍵。自制的工具和獨門工藝快速將小竹桿扎成需要的形狀。
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后,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
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
十三世紀,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后,風箏自始傳到了世界各地。
風箏用途發展的脈絡
當然,風箏的意義其實遠遠不止是娛樂。風箏(最早叫木鳶、改紙制后叫紙鳶)出現以后,最早被用于軍事,主要用于軍事偵察、軍事通信、測量等。在延綿幾千年的歷史中,不僅魯班“作木鳶以窺宋城”;而后漢高祖時期,韓信謀反時作紙鳶以測量未央宮的遠近;再后有梁武帝被叛軍圍困,其子放紙鳶載信求援;更有宋時,在風箏上裝***放飛至敵營爆炸的“神火飛鴉”等。
另外,隨著風箏的外傳,科學家們對于風箏載人做了很多實驗,利用風箏也做了很多科學發明。比如富蘭克林將風箏用于科學實驗的故事已廣為人知,18世紀的美國政治家、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在下雨天放風箏來證實大氣中含電,并在后來發明了避雷針。
所以,風箏在老外們的心中遠不止是一個玩具這么簡單的概念,它是一個重要的發明。在德國慕尼黑市有一座大型的自然科技博物館,與各式各樣飛機并排陳列的就有載人風箏。
中唐后,社會的安定、文化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盛行。而節日的盛行促進了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作為一直被用于軍事上的紙鳶,隨著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體育型轉化。清明時節,在民間開始流行兒童放紙鳶。
近現代,風箏作為體育運動項目和健身休閑娛樂活動開始遍及世界各地。1984年4月,濰坊舉辦了濰坊國際風箏會。1989年4月1日國際風聯在濰坊市成立。1990年,國家體委正式批準發行《風箏競賽規則》。1994年,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國際風箏大會。
今天的互動是:你小時候親手做過風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