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周
年已經過完了,但這個年留下的痕跡還沒有消失——過完年,身邊幾乎沒有不長胖的。年后相見,朋友們的問候大多是:你怎么也長胖了?
天氣馬上就要暖和了,朋友撩起衣服,年前剛下去的救生圈又回來了,真應了那句話:這年頭,唯有脂肪對自己不離不棄啊。
和長胖的我們相反的,今年春晚,48歲的閆妮憑自己的“紙片”身材刷爆了朋友圈,比如“閆妮瘦身變女神”“閆妮都瘦了,你還沒瘦”。
圖片|微博@春晚
-01-
節制,是幸福感的朋友
也許很多人對閆妮的印象,還停留在她《武林外傳》里豐腴的“婦女”形象,一口陜西口音深入人心。
可能佟湘玉這個角色太過成功,這么多年,她的氣質似乎和“洋氣”“干練”絲毫搭不上邊。
這次春晚,閆妮算是刷新了她的“國民形象”——瘦了、白了、美了,說是脫胎換骨也不為過。
圖片|微博@素描閆妮
很多人都好奇,她到底用了什么***逆襲,閆妮用行動告訴我們,只有兩個字:節制。
她拍《武林外傳》,每天在鏡頭前嬉笑怒罵,很多人不知道,那時她正經歷人生中最大的低潮——和相愛多年的丈夫離了婚。這對她來說,是一次考驗,也是一次打擊。
有一次采訪,記者問她生活中最在意的是哪幾樣東西?
她說:“第一是感情,第二是自己的形象。”言語的背后,其實透露著對自己形象的不自信。
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她開始一系列動作:輕斷食,勤鍛煉,全方位的保養……從強制堅持,到宣稱享受挨餓和辛苦的過程,半年不到,在確保健康的前提下,她成功瘦了30斤。
閆妮說過一句話:人自身的節制還是要有的,有了之后,你會發現有另外一種風景。
節制,是明知道有些事可以做,但為了更好的自己,會選擇不做。比如:
這頓炸雞可以吃,但為了瘦,選擇節制。這個晚上可以用來刷劇,但為了考證,選擇節制。趙雅芝說自己“從來沒吃飽過”,楊麗萍說自己吃多了就是從“一片蘋果”到“一個蘋果”。
有人總說“及時行樂”,但不知節制地享樂,暗中都已被命運標好了價格。
幸福感,絕不是不知節制地吃出來、睡出來、揮霍出來的,而是擊敗自己的貪婪、放縱、懶惰,打破自己的底層欲念,而選擇更高層的生活。
-02-
揮霍,是痛苦的根源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人每天靠著醉酒度日,有人問他:“你為什么要喝那么多酒呢?”
他說:“因為我的老婆和孩子都不要我了。”
“他們為什么不要你呢?”“因為我每天就是喝酒。”
他一邊痛恨自己未曾盡到家庭責任,被妻兒拋棄,一邊對生活充滿無力感,為了麻痹自己,靠酒精茍且生活。
這就是揮霍帶來的痛苦,因為揮霍,我們不知不覺就失去了很多東西:健康、家庭、自信、幸福感、掌控感……
沒有一個揮霍的人是不焦慮的,而且,他們還會邊揮霍,邊焦慮:
一邊吃,一邊恨自己沒有好身材。一邊玩,一邊厭惡自己為零的自制力一邊買,一邊焦慮賬單花唄信用卡。吃吃吃、刷刷刷、買買買,那個當下你是快樂的,但當那一刻過去,你就要承受揮霍的后果。
而據某項調查研究,用物質去緩解壓力和悲傷,只會引發更多的壓力和悲傷。而直視問題,過有節制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基礎。
不要透支生活,記得在今天享樂之余,給未來留有余地。
-03-
能控制當下的人,才能控制未來
聽過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個喜歡做白日夢的人卻期待自己能發大財,有人就問她:“你有什么計劃呢?”
她回答:“有的,明天就寫出來。”可是到了第二天,她仍舊懶洋洋的說:“還是等到明天再說吧。”
于是幾百個明天都過去了,她比幾年前更老了,夢想也熬成了空想。
不知節制地浪費時間,表面看只是拖延,人內在的焦慮卻會與日俱增,我們會失去人生的掌控感,以及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的一個讀者C,曾經自詡為懶癌晚期,工作六年沒有升過職,因為入不敷出連女朋友都不敢交。
領導對他的評價是:
你資質不錯,但生活也太不節制,一周遲到兩次不說,每天頂著熊貓眼,一股頭油味,三十歲不到,錢包不鼓肚子先鼓,皮膚不白,頭發先白,如果不是顧及你幾分創意,我早就讓你走人了。過去認為人生就該“及時行樂”的他,終于在領導的當頭棒喝之下醒了過來,當即決定不再和一群狐朋狗友鬼混,從作息規律開始調整生活節奏。
自律,是撬動生活的杠桿。從作息開始,他的生活終于大變樣,人精神了、清爽了、瘦了。
三個月后,他為公司爭取到一個新的合作機會,客戶對他大加贊賞,說跟他溝通后就知道,這個公司是可以被信任的。
C因此獲得了人生第一次升職加薪的機會。
他感嘆說:過去以為只要當下快樂就好,不必顧忌他人和未來。現在才知道,那些快樂都是揮霍帶來的泡影,一戳即破。
有心理學家說,真正的自愛,是建立在自我肯定之上的,而自我肯定通常發生在翻越人生高峰的每一次努力的當下。
可是,每一個當下,都有懈怠、懶惰、貪婪在攔著我們,與其說是在翻越高峰,不如說是在日常的每一天,打醒那個沉溺于當下的自己。
揮霍,只能用暫時的快樂換取更綿長的后悔,只有適度和節制,才能讓我們真正安于當下,不懼未來。
節制之后,是另一個春天。
-end-
作者:周周
情感和親子專欄作者,終身學習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