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是我國最早的一篇系統而全面地介紹古代自然人文的地理專著。因全文以“禹”的名字作為篇名,描述了他“奠高山大川,任土作貢”的功績。并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劃分九州,每州之后都有一句文字描述該州輸送貢賦到冀州的貢道以作結尾,所以將該文命名為“禹貢”。《禹貢》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地區,并對每個地區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描述。《禹貢》記載于伏生今文二十八篇的第三篇,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的第三篇。《禹貢》被譽為“雄篇大作”,全文語言精練,但涉及內容繁多,是研究我國上古時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重要參考,并且該篇中所談到的九州對中國歷代政區的劃分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歷代學者對《禹貢》研究十分重視,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先秦時期《禹貢》就被廣泛征引,《國語》、《周禮》等先秦時期的文獻都曾引用《禹貢》。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史記·夏本紀》和《漢書·地理志》都有全文記載。晉代偽《古文尚書》即今流傳本與漢代的文字稍有不同,被列為《夏書》的一篇,在全書中的第一篇,其中《史記》中有些以漢代書面語言代替,并且有所增益以通其意。西晉裴秀根據《禹貢》的記載繪制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禹貢地域圖》。自宋代,開始專門研究《禹貢》,宋朝當推毛晃《禹貢指南》、程大昌《禹貢論》、《禹貢后論》、《禹貢山川地理圖》及傅寅《禹貢說斷》。有明一代,《禹貢》研究已經成為了專門學問,著作層出不窮,關于《禹貢》研究著作有韓邦奇《禹貢詳略》、鄭曉《禹貢圖說》、《禹貢說》、王鑒《禹貢山川郡邑考》、俞鯤《禹貢元珠》、胡瓚《禹貢備遺增注》、茅端征《禹貢匯疏》、艾南英《禹貢圖注》、夏允彝《禹貢古今全注》及許胥臣《禹貢廣覽》等。清代時期更是出現了胡謂《禹貢錐指》這樣的集大成之作等。先秦迄于宋,學者主要是經文注疏,宋代以后《禹貢》從《尚書》中分離開來,關于《禹貢》文字訓詁、經文注疏的研究在清朝達到了一個高峰。
《禹貢》在民國以前主要局限于文獻釋讀和地望考證,現代地理學逐步建立后,一部分學者開始以現代地理學的成熟體系重新解讀《禹貢》,這逐漸成為了《禹貢》研究的新趨勢。在新***、新思維的影響下,對《禹貢》的研究突破了原有窠臼,取得了新的突破。如楊大鈊《禹貢地理今釋》等,并且顧頡剛創辦了《禹貢》半月刊和禹貢學會,掀起了《禹貢》的研究熱潮。在西方,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是最早從地理學角度出發,以實地考察為主,文獻解讀為輔研究《禹貢》的最早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