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們在新疆艾丁湖又采集到了吐魯番花條蛇的活體標本,獲得生態活體照片。當時是發現了2條,被逃跑了1條。”5月25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郭憲光副研究員及團隊剛從野外回來,據他介紹,之前在艾丁湖發現的新種吐魯番花條蛇是已知的世界陸生脊椎動物模式產地海拔最低的物種。
吐魯番花條蛇郭憲光攝
作為新疆目前唯一的特有蛇類,也是花條蛇科及花條蛇屬蛇類唯一由中國學者命名的物種,吐魯番花條蛇是目前模式產地位于新疆的唯一蛇類,也是花條蛇屬在我國分布的第2個物種,該新種目前僅在模式產地艾丁湖以及鄰近托克遜縣夏鄉有發現。
發現“姐妹花”它們既相似又不同
在去年9月,該團隊在道路上撿到被車輛軋死的標本一號,按形態特征初步發現該標本與花條蛇較為相似,但是又與花條蛇有區別,一時不能確定是否為花條蛇。他們經過分子和形態雙重檢驗,才確定該標本是一個新物種。
“1838年,德國自然科學家布朗特發現并且命名了花條蛇。而此次發現的吐魯番花條蛇是花條蛇的‘姐妹種’,但是吐魯番花條蛇只分布在吐魯番盆地。”郭憲光介紹,從外形上,這兩種蛇的身體中部背鱗有17行;它們的肛鱗是分開的,上唇鱗數量相同。
“姐妹”之間在外形上始終還是有差異的,而差別在于,它們的腹鱗行數不一樣,背部縱紋行數也不一樣。其中,花條蛇的縱紋是4條,吐魯番花條蛇的縱紋是5條。
“主要的區別是,花條蛇頭背中部有一條深色的縱紋,而新種就沒有這個特征。從外形上來說,新種的顏色更鮮艷,身體顯得較粗壯,而且更長。它們的頭部形狀也有略微差別,新種的頭部形狀近似三角形,花條蛇的頭部的長寬比例較大些。”他說。
此外,兩種蛇的棲息海拔差異較大。“花條蛇分布海拔范圍很廣,從負100多米一直到海拔2千米左右都有分布。但是吐魯番花條蛇目前的發現地都在負海拔地區。有趣的是,這兩個種在艾丁湖都有分布。”郭憲光進一步介紹說。
目前,花條蛇分布廣泛,橫跨整個亞洲中部干旱區,從里海西部的俄羅斯、阿塞拜疆、伊朗北部、阿富汗、中亞到中國的西北和蒙古南部。因此,花條蛇是探討地質(如山脈隆升、河流形成)和氣候變化(如第四紀冰期)對荒漠物種群體遺傳分化與譜系地理格局影響的理想素材。
身體可以離開地面作快速爬行
花條蛇屬在分類上是有鱗目、蛇亞目、花條蛇科下的一個屬。該屬目前已描記34個物種,在此次新種發現之前,僅花條蛇1種在中國有分布記錄。
“在600萬年前,花條蛇的祖先種群到了吐魯番盆地,由于山脈隆升和氣候變化使一些祖先種群滯留在了吐魯番盆地,最終就分化出吐魯番花條蛇,而現在的吐魯番盆地的花條蛇可能是后來才擴張進去的。目前在發現新種的地方,也發現有吐魯番麻蜥、吐魯番沙虎和大墩細趾虎等。”郭憲光說。
有趣的是,花條蛇俗稱“子彈蛇”,因其行動速度快而得名,是生活在荒漠、半荒漠的典型蛇類代表,由于行動極快,夸張地說“它逃跑的時候速度像子彈一樣快!”。由于近緣關系,吐魯番花條蛇的移行速度也十分快。
回憶起幾天前的野外科考,郭憲光說,在野外逃跑的那條吐魯番花條蛇,它和團隊成員王松之間隔著幾米遠,只因腳步聲大驚動了它,隨后它迅速鉆進蘆葦叢中了無蹤跡。
看到這里,是否腦子里有大大的問號?沒錯,這類蛇確實在逃跑時速度很快,身體前部分高高立起,可以離開地面作快速移動。據志書記載,花條蛇平時其運動速度約為30秒前進9米。而科學家們在野外科考發現,當花條蛇受到驚擾時,其沖刺速度可超過每小時30公里。
郭憲光介紹,由于吐魯番花條蛇是最新發現,關于它的生活習性還未有細致研究。不過,花條蛇和吐魯番花條蛇在蛇類里最親近,生活習性應該差距不大。“花條蛇的成體吃麻蜥、沙蜥、漠虎或細趾虎等蜥蜴,幼蛇吃昆蟲,如蝗蟲。”
花條蛇捕食快步麻蜥
一說起蛇,大家最想知道的還是它們有沒有毒。“吐魯番花條蛇為毒蛇,但其毒牙為后溝牙,即它們的毒牙生長在上頜后方,并且毒性微弱,對人類和牲畜不會造成威脅,主要是對冷血動物起作用,比如說它咬了蜥蜴,對蜥蜴就有麻醉作用。”他說。
(原標題:《嗖嗖嗖!速度超快的蛇類新品種被發現》)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