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他有個好朋友叫呂安,東平人。嵇康和呂安的這對好朋友之間,牽扯到很多情節復雜的故事,留下了許多文章和典故。以至于最后呂安、嵇康雙雙被處死,留下千古絕唱《廣陵散》,讓后人感慨悲嘆。
別的復雜的故事在之后的文章中跟大家一一道來,今天只說一下他倆之間的“千里命駕”與“呂安題鳳”的典故。
“千里命駕”,是形容友情深厚的成語。出自《晉書·嵇康傳》:“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
嵇康,是譙郡铚縣人,在今天的安徽省宿州西南;呂安也是當時的名士,是山東東平縣人,相隔真是有千里之遙。但二人的關系好到什么程度呢?呂安每一思念嵇康,便讓人駕車馬不遠千里來拜訪嵇康。這就是所謂的“千里命駕”。
在此后的詩詞文章中,形容友情深厚時,“千里命駕”這個詞不斷被用到。宋·樓鑰《林和叔侍郎龜潭莊》:“舊聞趙公訪歐陽,千里命駕如呂嵇。”宋·韓維《去冬蒙君實示嘉篇懶拙不即修謝臨書走筆深愧浼瀆》:“命駕幸無千里遠,春湖艤楫待君游。”宋·陸文圭《送黃子高如泰州竭朱南伯》:“黃子卓牽文更奇,命駕千里赴相思。”宋·陸游《贈洞微山人》:“千里亦命駕,何況托近鄰。”
正因為呂安“千里命駕”拜訪嵇康,所以就有了第二個典故“呂安題鳳”。
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簡傲》:“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后來,值康不在,喜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鳳’字,‘凡鳥’也。
說的是呂安有一次到嵇康家,正趕上嵇康不在,嵇康的弟弟嵇喜出門來接待他,呂安沒有進去,只是在門上寫了個“鳯”字就走了。嵇喜不明白什么意思,還覺得挺高興,以為呂安夸他是“鳳”。但呂安之所以寫個“鳯”字,是認為嵇喜是“凡鳥”,諷刺其為庸才的意思。
后來人們用“呂安題鳳”的典故,代指訪友不遇,或者諷刺人為庸才的意思。
唐代詩人陳子昂詩云:“聞鶯忽相訪,題鳳久裴回”;宋代詩人林逋詩云:“岑寂衡門題鳳處,嶺云庭樹似無依。”明代唐寅詩:““題鳳在門驚迅筆,驅鳥上樹避鳴騶。”就連清乾隆皇帝《王蒙山中訪友》中也有:“主人早倚筠窗待,莫遣門題鳳字歸。”
正是因為嵇康與呂安的友情之好,所以后來又發生了一些事情,直接導致二人雙雙被殺,“事與愿違”這個成語、“廣陵絕唱”這個典故,都是他二人之后的事情,由于比較悲情,很難下筆,以后慢慢告訴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