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中有這樣一句:“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將四季相對、早晚相對,這是詩詞、對聯中對偶的有效方式。
詩詞、對聯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樣式,對聲調格律的要求極為嚴格,因此,諸多聲律方面的著作便應運而生,《聲律啟蒙》正是其中一種,它由清代車萬育所編,是為了使兒童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括了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這一句,其實正是提出了一個應對標準:即時令對時令。這樣的對聯,又被稱為時令對。
既然是時令,對聯中所描寫的內容必然是與時令相關的,如:
除夕月無光,點一盞明燈,照晴空萬里;
春初雷未動,擊滿堂鐘鼓,助天地揚威。
在這副對聯里,上聯寫除夕之夜,下聯寫春初時節,除夕對春初,相互對應、有除舊迎新之感。并且上聯點燈照晴空、下聯擊鼓助天地,氣象宏大、氣勢驚人,極為契合除夕、春初的場景,情景相融,渾然天成。
還有一副對聯則更具科學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晝夜不長不短;
三年一閏五年再閏陰陽無差無錯。
上聯點出春分秋分所在月份,并且指出這兩個節氣在晝夜上的特點,下聯則道出農歷閏年的規律。可謂科學性與文學性并舉,恰到好處。
表示時令的詞常與別的景物連起來使用,用來表示時令事物。如鄭板橋有一副與韓鎬的論文聯:
刪繁就簡三秋樹;
領異標新二月花。
韓鎬是山東濰縣人,當年鄭板橋任濰縣縣令,見韓鎬文章寫得雄渾豪放,極為賞識,曾在縣試中將其錄取為第一名。鄭板橋此聯是與韓鎬討論為文之事。
三秋對二月,三秋樹指晚秋的樹林,二月花指早春的花。上聯寓意為文要將繁冗駁雜盡數刪除而不拖泥帶水,力求簡練,如三秋之樹瘦勁秀挺;下聯寓意為文要摒棄陳言舊語而創造不同的格調,不落俗套,如二月之花一花引來百花香。論文清新明快,生動盎然。
值得注意的是,時令對聯中的時令,往往語帶雙關,既指時節、季候、節氣,又單純指字面含義。如:
天氣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在這副對聯里,可以看到大寒、霜降、小雪、端午、清明、重陽,均為節氣名,但對聯本身所運用的其實是其字面意思。語義雙關,銜接無痕。與這副對聯異曲同工的還有:
霜降如小雪;
春分不大寒。
十個字中包容四個節氣,上聯中兩個節氣用“如”銜接,呈現出一幅霜景圖,下聯用“不”銜接,描繪了日漸暖和的景象,可以說是聯中有景,生動形象。
事實上,節氣對節氣的時令對,常常被稱為節氣對聯,上述有幾例便是。在對聯中,以節氣為題材的雖然不多,但通常都是精彩絕妙的,并且常常在文學性之外,還道出了其氣候特征與農事特色,如:
夏至有雷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清明高粱小滿谷;芒種芝麻夏至豆。
除此之外,對聯中還有一種是解釋時令(節氣)的特色的,聯語中雖沒有提及具體時令,但其特色鮮明、描繪生動,讓人一望即知。如夏至:日已長至;夏正當中。再如立秋:桐葉飛時,桂花香候;蟬聲疏處,雁影來初。
時令對將文學性、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在文學藝術之中不忘科學,在對聯的世界里獨樹一幟,且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