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作為地球上最成功的捕食者之一,比起力量,它們更強大的武器是無與倫比的協調能力,其中5個屬,分別是豹屬、獵豹屬、猞猁屬、貓屬和云豹屬,遍布世界各地,除了南極洲之外,基本都是統治一個生態位的頂尖獵手。
我們熟悉的老虎、獅子等,均屬于豹屬,這個屬里全是大型貓科,隨便挑出來一個都是頂尖的戰士,不過離我們最近的還是擁有著軟萌外表的家貓,家貓所屬的貓屬體型相比豹屬就單薄太多了,這也是讓鏟屎官們產生“憐愛感”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要被貓屬柔弱的外表欺騙了,它們雖然力量不占優勢,但都是頂尖“刺客”,靈活敏捷的身手,如同一個個行走的“殺戮機器”,其中就包括了只生活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處那片滿布沙丘及礫石的草原中的巴基斯坦沙貓。
巴基斯坦沙貓:沙漠中艱難生存巴基斯坦沙貓是沙丘貓的一個亞種。提起沙丘貓大家肯定不陌生,作為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體重只在在2.8-3.5千克之間,它們擁有柔軟濃密接近沙漠顏色的毛發,有利于散熱的寬大耳朵,肉墊上長滿隔絕熱量的長毛,沙漠中的極端天氣白天溫度可達到58℃,夜間最低溫度驟降到-13℃,然而沙丘貓依然可以應付得來,在沙漠中艱難生存。
而巴基斯坦沙貓擁有沙丘貓所有的優點,白天藏匿在巖石下躲避高溫夜晚外出覓食,巴基斯坦沙貓的食物來源非常雜,主要捕食老鼠、兔子等小型嚙齒類動物,也會捕食鳥類蜥蜴蛇類,甚至連昆蟲都不放過,由于緊湊的身體結構,巴基斯坦沙貓散失水分和泌尿量都很低,食物中的水分即可滿足正常生理需求。
沙漠中的環境對于巴基斯坦沙貓來說依然非常有挑戰性,食物的匱乏只是一方面,沙貓的繁殖能力很高,小貓一般在5月份出生,每胎2―5只,最多時可達到10只,但是繁殖能力也側面反映存活能力,由于沙貓的巢穴一般在巖石下、草叢中,野狗、猛禽以及毒蛇對其威脅非常大,一般每窩只能存活下來1-2只。
但是真正導致沙貓瀕危的并不是這些傳統的天敵,而是來自人類。
溫順的沙貓成為熱門的寵物在***地區,沙貓一度被認為是***的同僚而受到人們的保護,對于遠在沙漠地區的貓來說,按理說并不會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不過沙貓有個致命的缺點:對人類意外地溫順,這樣的性格讓巴基斯坦一直以來都有將其當做寵物飼養的習慣。
隨著貿易的發展,沙貓軟萌的外表加上對人類格外地?溫順,使其早在20世紀初便成為市場上的熱門寵物,注意這個時間段,20世紀初人們還沒有科學系統地保護動物的意識,很多有名的動物都是這個時間段滅絕的。
沙貓雖然親近人,但是在人工飼養下,它們并不能像野外那樣正常地繁殖,而且人類的生活環境并不像沙貓長久以來已經適應了的沙漠環境,呼吸道問題、細菌感染、腸胃問題層出不窮,因此想要大量獲得沙貓,只能進沙漠各種地毯式搜索,20世紀40年代,本來數量不多的沙貓很快就瀕臨滅絕了。
對于“正常”的動物而言,遇到比自己更強、更大的動物時,會本能地產生警戒,不僅不會靠近危險,還會趕快地逃離,就像我們在野外見到東北虎一樣,沒有誰膽子大到上前捋一捋。
像巴基斯坦沙貓這種“反常”的行為,至今還沒有合理地解釋,有一部分人傾向于沙貓有過馴化的經歷,能像家貓那樣對人類產生依賴感,而更合理地解釋是沙貓將人類當成了一種潛在的食物來源和庇護,就如同家貓的祖先一樣,只是沙貓并不適應離開沙漠后的新環境而已。
不懂躲避人類的動物結局如何?不懂躲避人類,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往往是“風險大于獲利”,這種冒險行為會被一部分人認為是有“靈性”,然而更多的人會覺得動物很“傻”。
說到啥,歷史上最慘的莫過于斯特拉大海牛,這種體長達到7.9米體重超過3噸的海洋第二大哺乳動物,在發現之后僅27年就被人類捕殺滅絕。巨大的斯特拉海牛根本沒有天敵的威脅,性格溫順的它們平時像牛一樣啃食水底的海草。
在人類第一次發現它們的時候,就開始研究如何殺死它們,因為體型過大人類只能通過放血的方式制服大海牛,而這些海牛還有群居的習性,一頭海牛受傷了其他海牛是不會逃命的,反而用自己的身軀將傷者包圍保護起來,這種抱團本能讓海牛們躲過了不知多少次危機,但這次遇到的是人類。
源源不斷前來支援的大海牛,讓獵人們認為這是“大自然的饋贈”,獵人們拿起鋼叉時還說著感謝的話,結果就是這群味道鮮美的“傻海牛”很快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可悲的是在遇到人類之前它們已經生存了800萬年,可笑的是最初和斯特拉大海牛相遇的人類差點餓死了,還好有大海牛救了他們的命。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20世紀,有超過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滅絕,超過139個種和亞種的鳥類滅絕,其他動植物更是不計其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