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29日,人民日報編者按:湖南國營張家界林場場長劉開林同志,堅持改造荒山二十余年,用一頭白發,換來了滿山青蔥,使國家和人民得利,為子孫后代造福。這種默默無聞地在自己的崗位上任勞任怨,艱苦創業的精神,是***人很可貴的品質,是當前我們要大力發揚的一種好思想、好作風。劉開林同志這種一心撲在造林事業上苦干實干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1958年的秋天,時任大庸縣林業局股長,年僅28歲的爺爺,帶著滿腔的熱血,來到了當時的青巖山(張家界),為了表達自己開荒造林的決心,他把自己的名字由“劉紹發”改成了“劉開林”;為了激勵大家的斗志,他帶領全體林場工人在毛主席像前莊嚴宣誓:“頭發白在張家界,牙齒掉在張家界,死了埋在張家界,不綠化張家界,決不下山!”這一干便是二十一年,二十一年是艱難困苦的二十一年,也是荒山變綠的二十一年。
“一小塊臘肉”
當時的張家界,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蒼涼之地。這里巴茅叢生,荊棘遍地。爺爺進山的第二年,正遇上國家困難時期。可以想象,在這樣的時期創辦林場是何等的艱難。面對嚴峻的考驗,劉開林毫不動搖,他脫下干部裝,與56名工人一起上山墾地,育苗植樹。工人的糧食不夠吃,他就把國家供給他的12公斤口糧全部給了食堂,大家吃什么,他就跟著吃什么。“一小塊臘肉,”對當時的林場職工來說十分珍貴,1962年春節,林場殺了一頭年豬,為了公平起見,大家一致同意通過抓鬮來分配豬肉,年紀最小的小劉抓得一小塊瘦肉,心里很是別扭,不想要,爺爺連忙提出跟他換,小劉這才高興地回家,而換來的瘦肉,爺爺自己舍不得吃,送給了一位家境貧困的工人。接著,他把自己的工資關系從縣城轉來,和職工們一樣由林場統一供給。不僅如此,困難期間,爺爺又把奶奶從靠近縣城的大栗坡接到山上,幫工人們洗衣做飯,與工人們同吃同住,一同挖坑造林。當時,湘西自治州的17個國營林場由于經濟困難,已經垮掉了9個,職工們都紛紛回家務農。但是,爺爺始終堅守林場不動搖,他帶領工人們揮楸掄鎬,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林場在困難中奇跡般的屹立起來了,到1960年秋,共造林40公頃,被評為“湘西自治州林業戰線紅旗單位”。1962年—1965年,平均每年以120公頃—160公頃的開荒造林速度推進,麻田埡、化旗峪、琵琶界、三姊妹等地相繼完成造林任務。
“男人擔糞,女人挖地”
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爺爺分配林場工人,一部分綠化栽樹,另一部分種植糧食、蔬菜。因為菜地離林場路程有幾公里,來回要一兩個小時,而且當時天氣很熱,糞池很干燥,掏糞出來很費力,因此爺爺提出:“男人擔糞,女人挖地”。這時隊里有個平時喜歡開玩笑的年輕小伙子,指著他笑道:“別人都在勞動,就你一個人背著鋤頭到處指揮,只有婆娘才拿那個鋤頭!”大家都笑了起來,雖然只是玩笑,爺爺卻急了,他二話不說,把長褲和上衣往旁邊一扔,一下子跳進糞坑,吼道:“是男人的你跟我一起來!”說完便拿著長瓢往池邊的糞捅里添肥料,足足在糞池里站了一個下午。大家都被他那種“霸蠻”的精神感染,干起活來更加賣力了。1970年,林場建起了7.2公頃種子園、8.6公頃茶園、8公頃果園,累計開辟了83公里防火線,到1971年,林場的造林任務全部完成,總共造林1215公頃,整個林場的荒山野嶺披上了綠裝。
“科學治林,發展旅游”
1972年開始正式組織林業技術力量,進行森林普查科研,在爺爺的帶領下,林業技術人員考察出林場有木本植物93科517種,其中喬木191種,還識別了200多個主要樹種。經過三年實驗,終于使俗稱“鴿子花”珙桐種子發了芽,樹苗培育成功。開發了這些珍稀的樹種以后,他又開始琢磨一方面擴大林場面積,開展多種經營,另一方面開發張家界奇山異石和森林的觀賞價值。1982年秋,爺爺帶領60多名職工,披地伐木,日夜操勞,38天搶建了9棟木板房,同時還修建一座300平方米的電影院,改善了來張家界旅游的游客們的文化生活。1983年,他又帶領職工修建了張家界最早的兩座招待所:林場招待所和金鞭巖飯店。林場的生產迅速發展,造林綠化全面開展,旅游資源對外***。1991年,爺爺和工人們經過了32年的艱苦努力,共營造人工林3.7萬畝,立木蓄積量達24萬立方米。這些不僅為林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為風景明珠張家界增添了豐富的旅游資源。
“一雙解放膠鞋”
1980年開始,張家界林場開始逐漸受到外界關注,來此觀賞自然風光的人不斷增多。為改善張家界旅游地的交通狀況,爺爺頂風冒雪,在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各鄉鎮的支援下,帶領七八千人上工地,修建了當時湖南大庸縣至張家界景區的公路。由于當時條件十分艱苦,為盡快拉通公路,他帶領工人們不分晝夜的施工,肩挑背負,工人們的手腳都磨破血了。在隊伍里有個年紀較小的工人,鞋子磨破了大半個腳,每天晚上都捂著腳偷偷地躲在被子里哭,有天早上,小工人醒來發現腳上破鞋不見了,穿在腳上的是一雙布滿泥土的新鞋,小工人問遍了所有的工友,大家都說不知道,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歲月里,林場工人之間那種樸實而深厚的情感讓人感動,團結友愛、互相關心傳遞著無聲的溫暖,正是這樣使他們奇跡般的在一個月內拉通了大庸至張家界的公路。1982年,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成立,填補了當時我國沒有國家森林公園的空白。自此,張家界森林旅游開始興起,并帶動了周邊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
爺爺的一生是艱苦奮斗、不懈努力的一生,爺爺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他曾出席了湖南省勞動模范先進集體大會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二十周年大會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勞模大會代表,先后獲得了全國綠化委員會—“綠化獎章”;湖南省綠化委員會—“綠化三湘貢獻獎”;***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委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人民***—“景區開發建設者”等多項榮譽獎章,2008年被湖南張家界市委市***授予“建設功臣”。
“根兒為什么這么深?只因為血濃于水的鄉情緊緊相連;花兒為什么這么紅?只因為他們用生命澆灌了郁郁山林”。木方成才,老人離去,在張家界這片熱土上,爺爺的精神就像星辰,點綴著山林,裝扮著田野,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林場人不忘初心,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