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李沁
說到青年演員李沁,大家可能會想到她出演的《紅樓夢》《慶余年》《白鹿原》等影視作品。在年輕演員當中,李沁身上具有吸引人的獨特氣質與典雅之美。李沁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專攻昆曲閨門旦,曾被老師評價為三十年難出一個的閨門旦演員。自幼學習昆曲的經歷使李沁擁有了獨特的氣質,這成為她之后從業道路上的寶貴財富。昆曲為什么能培養出人獨特的氣質呢?這是因為昆曲本身就是美的化身。
一、語言之美柳夢梅和杜麗娘初見時的場景是這樣的:“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小姐,和你那答兒講話去。那邊去?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秀才,去怎的?和你把領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揾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
杜麗娘思念柳夢梅的景象是這樣展現的:“幾曲屏山展,殘眉黛深淺。為甚衾兒里不住的柔腸轉?這憔悴非關愛月眠遲倦。可為惜花,朝起庭院?”
這一句一頓,流淌出的是似水的溫婉和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沈寵綏在《度曲頌知》中曾這樣贊美昆曲韻腔:“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水磨調流麗悠遠,聽之足以蕩人。一唱三嘆中無論是閨閣閑愁、離人相思、興亡之嘆,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檀板慢拍中,那萬種風情讓人心魂搖曳,神思悠然。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二、服飾之美昆曲服飾可以稱之為一門藝術,它基本沿襲了明代的風格,又吸收了清裝、旗裝的服飾特色,同京劇服飾差異不是很大,是以紅、白、藍、黃、黑、紫、粉等顏色為主色,色彩十分鮮艷熱鬧。昆曲服飾的顏色與我們正常生活中所見的略有不同,紅色是棗紅,黃色是明黃,黑色是偏暗的黑,白色是淡的五彩,綠色則為深綠與粉綠,藍色是靛藍,紫色是灰紫。
傳統的昆曲服飾在刺繡、盤扣等的運用上也是爐火純青,在針線運用方面,追求的是以極為精確的角度構成近乎完美的圖案,不過度追求艷麗,追求的是“雅”和“韻”,雅和韻基本體現在傳統紋飾如龍、鳳、鳥、獸、魚、蟲、花卉、云、水等等意象上。
昆曲服飾細節展示
昆曲的服裝正如同它的臉譜和表演,都不是寫實的,而是遠離真實生活,追求虛擬藝術,從而展現很強的形式之美。戲曲舞臺上所展現的窮書生,是穿著體面的,并非一身窮酸氣,反而有一種超脫世俗的書生氣。大家閨秀的小丫環,穿得也并不寒酸,反而干凈整潔光鮮亮麗。至于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服裝,更是美輪美奐。他們的服裝是似是非是,重點追求形式美。
戲曲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段,來創造優美的舞臺意境,而服裝是創造優美舞臺意境的重要手段。戲曲服裝堪稱是“穿在演員身上的布景”,這種畫面的意境美,乃戲曲獨有。戲曲服裝的美,讓人為之傾倒,它之所以這樣美,是因為中國戲曲是以寫意性為基本美學原則的戲劇。
服飾中的細節,如扇子上、腰巾子上面的花草,笛子的顏色等,也會和衣服進行整體搭配。仕女的衣服設計的是裙長衣短,胸腰收緊,形體分明,這樣更符合小丫鬟干練的性格。大家閨秀一般為下身寬裙,因為這樣更符合大家閨秀端莊靜雅的氣質。戲曲服裝的此種設計,清晰地展現了體型美和體態美。
春香和小姐杜麗娘服飾對比
三、角色之美昆曲中角色的美在于角色的豐富性與多彩性。
五旦:一般是扮演滿15歲已經及笄的淑女,或者是待字閨閣的千金小姐,所以又稱“閨門旦”,例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浣紗記》中的西施等。有時一些有著江湖豪情的俠女也由五旦扮演,例如《玉簪記》中的陳妙常、《繡襦記》中的李亞仙、《雙紅記》中的紅綃等。
巾生:又叫“扇子生”,也叫“儒生”,一般扮演的是青年男性,通常是頭戴方巾,手持折扇的形象。就如《牡丹亭》中的柳夢梅。
五旦和巾生
老旦:一般是扮演老年女性。在旦行中,老旦是被專門單獨劃分出來的,是和其他諸門不相通的細家門。代表有《荊釵記》中的王十朋之母、《精忠記》中的岳母、《紅梨記》中的花婆等。
六旦:又叫“活潑旦”,通常帶有喜劇色彩,例如《牡丹亭》的春香。
青春活潑的六旦
四、手法之美戲曲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虛擬化,這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在一場戲曲的表演中,虛化手法的應用十分普遍,通常需要虛化背景、道具和那些難以用舞***美展現的人或物等等,同時空間和時間的復雜變化也需要通過虛化來演繹。這一系列虛化操作與西方戲曲大不相同,正因如此,才展現了獨特的中國魅力。
在傳揚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虛”文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談到做人時,長輩們通常教導我們要謙虛、虛懷若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中國古代的用兵之道,最高境界是達到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難以分辨。中國人講究含蓄,寫詩繪畫都不講究完全真實的描寫,而是進行虛化留給欣賞者想象的空間。這種表達美的方式,已經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血液,這是只有中國人才能懂的魅力。
虛化之美
五、情感之美戲曲通常描寫的都是人物故事,不僅僅有展現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故事,還有十分浪漫的才子佳人愛情故事,此外當然也會有血雨腥風的帝王將相故事和一系列奇聞異事等等。藝術都是取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的,一場場戲曲的表演,都是對經典歷史的重現。看過一幕幕戲曲,我們仿佛穿越回到古代,去欣賞相隔幾千年的日常生活之美;我們仿佛完整地經歷了才子佳人從相識、相戀到相知的過程,驚嘆于他們沖破世俗的勇氣,惋惜于他們被迫分離的痛苦;我們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朝堂之上,感受權利爭奪的血雨腥風……一番游歷下來,我們情感變得豐富,思想也受益頗多。
文史君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公布首批“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19項非遺昆曲名列第一。昆曲,自從誕生就不凡,它的發源地是曾經孕育過明代四大才子的江南地區。深受江南士大夫文化熏陶的昆曲,從一誕生就流淌著“清賞”“高雅”的高貴血統。明朝時期,昆曲不只在其發源地昆山、蘇州、上海一帶風靡,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區也制造過萬人空巷的場景。昆曲影響著全國各地的劇種,包括國粹京劇。時至今日,流行文化充斥著大街小巷,積淀了600年的文化經典卻無人問津,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參考文獻湯顯祖:《臨川四夢》,中華書局2016年版。
駱正:《中國昆曲二十講》,化學工業出版社2017年版。
沈家莊:《心血澆灌牡丹紅——沈豐英昆曲表演藝術魅力及成因初探》,《中國戲劇》2008年01期。
黃麗珠:《青春燃亮典雅——青春版<牡丹亭>在傳統昆曲上的繼承與創新》,《藝術百家》2011年06期。
王琳娜:《昆曲<牡丹亭·驚夢>唱腔探析——兼對現存主腔論點的商榷,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