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讀唐詩,標題中的這句唐詩出自唐代詩人、書法家、文學家虞世南的《蟬》,因此,這句詩要說的知識點還真不少。我們來一個一個介紹。
(虞世南像)
原詩如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因為出自虞世南,虞世南是隋末唐初人,因此,這一定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比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和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要早,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駱賓王的蟬是飽經患難的蟬,李商隱的蟬是一肚子牢騷的蟬,而虞世南的蟬則顯得清明高潔多了。
古人用蟬表達思想感情的詠嘆比較多,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瑯琊榜》,有段情節是林殊請大隱士周玄清參與“朝堂論禮”的信物就是一枚玉蟬,周玄清臨行問及寓意,林殊答道:“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這是出于三國時期曹植的《蟬賦》。
(電視劇《瑯琊榜》提到《蟬賦》)
有必要說說蟬這種生物:
蟬,是昆蟲綱半翅目頸喙亞目的其中一科,俗稱知了(蛭蟟)或借落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別稱也有相應的變化。雄蟬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雌蟬不發聲,但腹部有發音器。蟬在正常人的眼里,生命僅有幾個月的時間,夏季一過,秋風一起,蟬的生命就走到了末路,再響亮我蟬聲也只不過是生命的哀號罷了,但據生物學家們的考證(比如法布爾)蟬的幼蟲在地下生活要達一兩年或更長,比如六年周期蟬,幼蟲要在地下生長五年的時間,現在有資料證實非洲發現13年周期蟬,它的幼蟲要在地下生活12年之久,到第13年爬出地面,登上枝頭,高聲鳴叫。地下潛藏幾年或十幾年,只為某年夏天登高一鳴,這真是很神奇的生物,難怪古人們歌詠它。
(蟬)
作者虞世南也有必要詳細說: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就是現在的浙江余姚)人,比初唐另一位大書法家歐陽詢小一歲,虞世南出身陳朝名門望族,因此大概在20歲出頭就成了陳朝的五品官,589年,陳亡,虞世南有才學,于是被晉王楊廣看中,征為王府學士,后來楊廣任太子,他成為東宮學士,楊廣登基之后,又任秘書郎負責掌管四庫圖書經籍,遂成一代名儒。隋又被竇建德滅國,竇氏稱東夏王朝,虞世南被留用,被封貳侍中,兩年后,東夏王朝為秦王李世民討平,621年,64歲的虞世南成為秦王李世民的幕僚,我們知道,李世民后來做了皇帝,因此虞世南一路順風順水研究學問直到暮年,到了633年,李世民為了安置年邁的虞世南,還專門特設少監一職,雖然只有三品,但這是專設的官位,虞世南仍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因為虞世南的品行、詩文、書法以及儒學的影響,唐太宗稱賞虞世南“五絕”殊榮分別是:“博聞、德行、書翰、詞藻、忠直”。628年,虞世南告老不許,到638年,又告老退歸田園,終獲允許,于是虞世南帶著銀青光祿大夫三品散官和弘文館的職銜以及“五絕”殊榮,回歸故里,也就在這一年,虞世南終因年邁而逝,享年81歲。
(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局部)
虞世南正宗名氣大的是他的書法,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他詩文倒在其次,稱“五絕”的原因是他跟唐太宗李世民的私人關系非常密切,這比歐陽詢有大優勢,歐陽詢是李世民政敵李建成集團的人,所以,虞世南獲得了較好的書壇和文壇地位。今天介紹的這首詩是虞世南的名作。
第一句“垂緌(ruí)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的下垂部分,而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所以說是“垂緌”。因為蟬的生活方式,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于高枝,飲食露水(其實是吸食樹汁),所以說是“飲清露”。這整個一句寫蟬的形狀和習性,實際上也有比興象征,比如,垂緌暗示官宦身分(古代所謂的“冠纓”“簪纓”也是指高官),在人們的心目中,高官一般不會“飲清露”的,蟬恰是居高而飲清露的典型,是“貴”與“清”的統一。
第二句“流響出疏桐”寫蟬的聲音,梧桐是高樹,用“疏”反襯樹高,“流響”寫蟬聲的長鳴不已。“出”寫蟬聲傳出,把蟬聲意象化。前兩句寫蟬的實象,又隱約暗含比興,對后面兩句起到鋪墊作用。
(曹丕《典論.論文》)
后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本詩的核心,是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在上兩句的描述基礎上生發議論。蟬聲遠傳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秋風的傳送之力,詩人卻認為這是因為蟬“居高”的原因,居高自能致遠。這是詩人對品性的強調,即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憑籍(比如權勢、官位,貴人的幫助等),聲名自能遠播。古代文人更看重人的品格,這是古代文人的價值核心(這其實也儒家的價值評判參照系),他們認為傳名后世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品質和才學,比如曹丕在他的《典論.論文》里說:“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古人認為:所謂的成功人士,有真正的傳世佳作或高潔的品格,就不需要史學家們的贊揚,也不需要依托強硬的勢力,聲名自然會傳到后世,中國文人的價值體系是一致的。
(【唐詩閑讀】之2,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