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太和,飛鳥與脊獸彼此呼應。攝影/劉順兒妞
-風物君語-
六百年紫禁城
為什么是中國人的“鎏金典藏”?
位于太和門外的斷虹橋,引出了故宮彎彎繞繞的金水河。這可能是故宮最早的一座建筑,而橋上那頭有點逗比的石獅子,是故宮新晉的網紅之一,它的目光也許曾穿越六百年,抵達那個著名的歷史瞬間:
1403年,朱棣在“靖難之役”后即位皇帝,改年號為永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序幕。
▲斷虹橋引出了彎繞的金水河。圖/視覺中國
▲斷虹橋上的網紅石獅子。攝影/劉順兒妞
這就是紫禁城的修建。從開始備料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始大規模興建,這一工程僅前期籌備就花了近十年時間。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底,紫禁城建成,次年,朱棣正式把京師從南京遷到北京,政治中心因此北移。
這一事件,影響了中國數百年的政治格局,幾百年后,故宮則成為了世界的故宮、中國的驕傲。
▲北京城市中軸線。攝影/馬文曉
600年紫禁城,是怎樣修起來的?故宮建筑本身,就是故宮的歷史。
論建筑格局,故宮的布局規劃,可上溯自與《周禮·考工記》相近的都城設計規制: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南半部為前朝,北半部則為后寢,太廟(今北京市人民勞動文化宮)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分居左右。而午門等建筑的規劃,又承襲了隋唐時恢復的“三朝五門”形制,中軸線這一盡展北京城壯美的大格局,則是元代宮殿遺址打下的基礎。
▲午門上空,巨龍蘇醒。攝影/胡翊暉
故宮的修建,是中華文化精粹的不斷接力,最后由明清兩代的建筑技藝與全國各地的原材料,得以凝練成型。因而,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故宮建筑群,本身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大舞臺。
故宮所用材料,匯聚各地原材料與工藝的精華,亦凝練了人民的智慧:
河北和京郊的石材打起根基,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石典雅博大,四川、河南、江西、湖北、浙江的木材撐起精巧的木構,山東博山的紅土子(赤鐵礦)刷起了紅艷的宮墻,琉璃瓦來自門頭溝和海王村,今日仍有“琉璃廠”的地名;鋪地砌墻的磚來自山東臨清,更有敲出金屬聲,造價高昂的“金磚”來自蘇州松江、相城等江南繁華鄉……
▲太和殿室內,地上光亮的地磚為”金磚”。攝影/柳葉氘
這些材料中的大部分,沿著長江來到京杭大運河,并北上送往京城。中華文明的母親河,與古代中國的大動脈,共同托出這座世界文化遺產。
紫禁城六百年,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前五百年,這里承載著古代中國的一幕幕治國求索故事;在近百年來的風云激蕩里,這里則留下了不少大儒巨匠為保護建筑而奔走的事跡。
▲藍天、紅墻與漢白玉,是故宮最知名的色調。圖/視覺中國
朱棣建成紫禁城后,仍有諸多皇帝拓展紫禁城的建筑格局,如嘉靖年間,紫禁城內外宮苑格局大變,改三大殿名;雍正皇帝居住在養心殿,令其成為清代宮廷政治活動的新中心;乾隆皇帝、咸豐皇帝則拓寬了后寢一帶的空間,也讓故宮建筑的風格更為多變,功能更為多元。
▲養心殿內部。圖/視覺中國
但要說能在風云際會之間,見證無數故事的,當屬明永樂年間,沿襲洪武制度修建的武英殿。
這一殿與文華殿遙遙相對,主要用做皇帝的便殿,也用于皇帝齋戒。但它卻總是在風云際會之間,見證無數故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稱帝,又燒毀了太和殿、中和殿等宮殿和九門城樓,后來匆忙撤退,武英殿才幸免于難;同年五月,清軍入關,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在武英殿升座,接受舊朝眾官跪拜,此處再度成為王朝更替的象征。
▲武英殿。攝影/劉樹逸
此后,康熙皇帝曾暫居武英殿沉潛讀書,謀除鰲拜,后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設立修書處和造辦處,讓這里成為清代以來故宮文化事業的核心;同治八年(1869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武英殿三毀兩建,則為武英殿重修工程留下詳實的資料,稱為《武英殿欽工處檔》。
這也成為故宮又一次新生的契機,2002年10月,以武英殿大修試點工程開工儀式舉行為起點,故宮百年大修拉開序幕,預計將于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時完工。這是自辛亥革命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大修工程。從深遠的修復技藝、到現代科技的兼容并包,背后是一顆顆專職營造,守護文化的匠心。
▲雨中故宮。攝影/劉順兒妞
故宮建筑的美,從一條線開始今日的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按寫下中國古代建筑研究開山之作《中國建筑史》的梁思成先生的話,紫禁城“整齊嚴肅,氣象雄偉,為世上任何一組建筑所不及”。
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起整座北京城歷史文化的樞紐。北京正中長達八公里的南北中軸線,是北京城壯美的核心所在,而中軸線上古代中國的核心建筑,即為紫禁城。
▲北京中軸線示意圖。制圖/F50BB
紫禁城與中軸線一朝相遇,便也托出核心中的核心,即外朝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與內廷的中心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前者,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后者,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布局巧妙,頗合陰陽相濟之道。
▲上圖:紫禁城三大殿格局;下圖:太和殿剖面圖。繪圖/李乾朗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上承重檐廡殿頂,中設金扉金鎖窗,下有漢白玉須彌座,高達12層樓(約35.05米),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就連檐角安放的10個走獸,其名稱和排列順序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故宮太和門廣場雪景。攝影/柳葉氘
皇帝即位、大婚、命令將領出征;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舉行典禮,場所都在太和殿。遴選人才此等大事,也少不了太和殿扮演重要角色:清初,皇帝就曾在太和殿舉行新入進士的殿試。
因此,這座宮殿的重建,也富有一種歷史意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太和殿重建,三十六年建成,同年康熙帝三征葛爾丹,最終廓清邊塞,實現了天下的大一統。殿前“日晷”“嘉量”相對而立,時間與空間在此合一,太和殿,即是古代中國皇權的最高象征。
▲太和殿中的金柱。攝影/柳葉氘
▲乾清宮內。圖/視覺中國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這片庭院深廣的區域,少了幾分外朝的恢弘壯闊。卻多了幾分生活中的恬淡秀雅。畢竟,這里除了內廷禮儀、寢居場合之外,又有書房、佛堂、苑囿等處所,還留存著許多古代皇家生活的細節。
故宮歷經明與清兩個大一統朝代。兩朝更替,自然少不了清朝滿族文化與紫禁城內原有的漢文化的交融滲透,如匾額中增加的滿蒙文字,午門采用的關外寶珠吉祥草天花彩畫,都是這一交融的體現,這些建筑細節,也頗顯出中華文化廣闊包容的特質。
▲彩畫上的金箔。攝影/柳葉氘
坐鎮內廷后方的坤寧宮,是這種滿漢交融文化的核心: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清寧宮,改建紫禁城坤寧宮為薩滿祭祀場所:門東偏而不居中,又在神堂中南、北、西三面設置大炕用于祭神;北暖閣則增設鐵鍋、灶臺,殿外加裝煙囪,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一鍋一灶,也是頗顯匠心。
滿清先祖的薩滿祭祀儀式,頗有些古樸色彩,每次都有兩口黑豬被抬進殿內,宰殺煮熟后獻上,并輔以各類歌舞儀式,有意思的是,祭神肉之后,還要分派給王公大臣和宮廷侍衛們作為賞賜。據說祭肉不放鹽,味道也很是寡淡,但坤寧宮吃肉對于他們,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坤寧宮祭祀區域。攝影/柳葉氘
▲坤寧宮婚房。攝影/柳葉氘
此外,坤寧宮依然是皇帝大婚時的場所,東邊兩間,仍留做皇帝大婚時居住的洞房。同治皇帝、光緒皇帝,乃至末代皇帝溥儀結婚,都是在坤寧宮舉辦。一邊是新人裝飾華美的洞房,一邊是殺牲煮肉所用的鍋灶,氣象森嚴的紫禁城,就這么平添了幾分生活的煙火氣。
故宮“隱秘角落”,為何藏著生活之美?今天,故宮成為了在北京精神生活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大雪天在故宮紅墻下的拍照打卡,還是難得一見的故宮夜游,都仿佛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去一趟故宮,若是沿著傳統的中軸線一路而上,總是會面對洶涌人潮,令人疲憊。但其實在這座龐大的宮殿群里,有更多寶藏等待你去發現。中軸線前三殿與后三宮,代表故宮建筑的大成之美,而在這些故宮的“隱秘角落”,則藏著更為源遠流長的品質生活瞬間。
▲月下角樓,也多了一分隱秘的色彩。攝影/劉順兒妞
▲角樓內部結構有多精巧?看此圖便知。繪圖/李乾朗
初進故宮,可上城墻,踏足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登高望遠,這些角樓并不同于宮內亭閣規整,而是頗顯玲瓏秀麗,或許便能由此精妙的木構重樓之間,看到故宮最不隱秘的隱秘角落——漱芳齋一帶。
說它不夠隱秘,是因為它是國民神劇《還珠格格》里,小燕子等主角團所居住的地方,但在歷史上,漱芳齋并未住過任何一位公主、格格,卻別有一番生活溫情的細節。
▲暢音閣,清宮內廷演戲樓。圖/視覺中國
乾隆年間修建的紫禁城最大戲臺暢音閣,承載起古代皇宮中的慶典娛樂,而漱芳齋,經常是乾隆皇帝一天生活的開始,此地內設小戲臺,外建大戲臺,二者遙相呼應。太后鈕祜祿氏與乾隆皇帝一起用早膳時,最喜歡叫來唱戲班的人表演一刻鐘,輕松消閑,以助其神。
其后,這里也成為故宮生活的一個載體,無論是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還是咸豐皇帝,都喜歡在此地擺設家宴,題詩作畫。即便是清朝1912年滅亡后,末代皇帝溥儀于1922年結婚時,也曾請來著名的戲劇大師梅蘭芳、楊小樓,在這里以一部《霸王別姬》慶賀大禮。
▲層層的紅墻黃瓦背后突然出現一棟西式建筑,這便是紫禁城里另一處隱秘的角落,因電視劇而火的延禧宮。攝影/鯤鵬之志HF,圖/圖蟲·創意
為什么漱芳齋成為歷代故宮居住者暢玩生活的核心之一?也許是因為它承接著生活忙碌與輕逍的兩面:從東側門出去,就是專為帝王后妃休息、游賞而建的御花園。
雖然御花園同樣位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但卻不顯規整肅正,而是多了幾分天人合一的意趣。沿途亭臺,可稱玲瓏別致,就連腳下的甬路,也是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余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御花園千秋亭藻井。圖/視覺中國
御花園里的萬春亭與千秋亭,更是全故宮最精致,最富匠心的一組亭子。彩色琉璃寶瓶承托鎏金華蓋,四方白玉石臺階為底,屋頂上圓下方,仿照“天圓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內天花板繪雙鳳,藻井內置貼金雕盤龍,則藏著一個悠遠的大千世界。
御花園雖是休息所用,但也有藏書、亦可讀書,能用于祭祀、也可頤養天年。如今,更是能夠飛入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為領略品質生活的一瞬。
▲透過參天的古樹看萬春亭。圖/視覺中國
古樹參天,四時有靈,御花園的生命之美,往往是每一次故宮之旅里印象最深刻的尾聲。站在萬春亭下,仿佛能遙望斷虹橋引著金水河漫游故宮,牽起紫禁城六百年的朝朝暮暮,看四面角樓飛檐斗彩,守著太和殿的煌然矗立,與坤寧宮的各色交融,仿若能遙想到漱芳齋上言笑晏晏的生活回響……
▲御花園杏樹。攝影/劉順兒妞
如果按今天時髦的話來說,故宮建筑里的每一處匠心妙處,都體現著一種天人合一的“有機生活”。
如今,這些匠心營造的故宮建筑之美,都呈現在了金典x故宮博物院聯名特別版包裝上。9月10日,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出,開幕式上金典聯名特別版產品作為指定乳品,以紫禁城的經典宮殿建筑為創作靈感,提取了太和殿、角樓、坤寧宮、萬春亭、斷虹橋和淑芳齋六大殿宇架構為產品主視覺,以產品包裝展示故宮建筑之美,將金典的有機生活融于故宮的美之大成之間。
▼
金典聯名特別版產品上的故宮建筑之美
何為有機?匠心營造,六百年建筑美之集成,是為有機;天賜原產地牧場,讓金典產品值得作為生活典藏,3.8g/100mL優質乳蛋白,蛋白質含量比滅菌乳國家標準最低要求增加27%,是為有機。喝一口金典聯名特別版產品,如同漫游故宮,在樓臺亭閣之間,迎來一場美好生活邂逅,領略萬物生長,暢想生活,是為有機。
一切美好生活,都是有機生活。
▼
知名平面攝影師許闖拍攝的故宮大片
-END-
文丨青萍
圖片編輯|DCzhang
地圖編輯|F50BB
參考資料
穿墻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筑李乾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