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官野史”,這個詞語相信朋友們時有耳聞。一般來說,就指的是野史,也就是正史之外,民間流傳的遺文瑣事。另外,這個詞與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也有密切的聯系。
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說法,稗官正是小說的源頭。但需要注意的是,《漢書》中所說的小說,與今天的小說含義不同,涵蓋的領域要廣得多。
稗官,古代也是史官的一種總稱,這種史官與左史記行,右史記言不同,是一種供帝王了解民間下情,遠古歷史,異域風情的史官。稗是生長在稻谷地中的雜草,曾作為遠古人類的糧食。
稗,從禾,從卑。《說文解字》里解釋為:
禾別也。
就是說與禾谷很像的一種雜草。稗在早期是一種糧食的替代品,只用于荒年充饑。
我國第一部農書漢代的《氾勝之書》記載:
“稗既堪水旱,種無不熟之時,又特滋茂盛,易生蕪穢。良田畝得二三十斛。宜種之,備兇年。稗中有米,熟搗取米,炊食之不減粟米,又可釀作酒?!?/p>
可見稗是曾作為糧食作物種植過的。
這個字從卑,就說明了他的身份是卑微低賤的。其實,稗子本身米粒過小,去殼很難,味道也不好,加上稻谷種植技術的出現,稗的地位自然就一落千丈了。
稗草結子成熟后,稱為稗米,因為形體很小,引申出小義。稗官野史,也就是記錄瑣屑小事,往往是街談巷議,民族風情,出自販夫走卒之口,帶有強烈的道聽途說、怪誕迂遠的意味。稗官野史有從野史發展到小說這樣一個演變。
但是《藝文志》所稱小說和后世文學作品中指稱的小說不同,主要是收集自民間,收集或創作者者身份卑微,有的本身就是術士,漢代就有個名虞初的方士,本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的身份,做了侍郎,以寫小說著稱,后來虞初就稱為志人志怪小說的代稱。
需要注意的是,小說的目的同樣是以資王政,也是說仍然偏重于史。以區別那些宣明王道的正統官方作品。
宋代有《宋稗類鈔》,最為知名的還是清代的《清稗類鈔》,大家熟知的《馮婉貞》就出自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