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春秋筆法
所謂“春秋”本指古人對西周、春秋時期史書的一般稱呼。而“春秋筆法”,也稱春秋筆削或“春秋書法”,又稱微言大義。顧名思義,它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和技巧,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
簡言之,就是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相傳是孔子在修訂魯國史書《春秋》記述歷史時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指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即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自己的態度,而是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匯的選?。┖筒牧系暮Y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思想傾向和看法。
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并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后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這種作法被中國古代的傳統所褒揚。
春秋筆法與其說是一種寫作***,倒不如說是一門語言藝術,因孔子寫《春秋》時首次使用而得名。
這種寫作***的特點是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斷。
孔子編纂《春秋》時,對于當時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論的史實,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諱而不言的態度。
即不明記其事,只以三言兩語,作蜻蜓點水的提示,然后讓讀者自己體味;有時則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或對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公羊傳》認為孔子有其明確的原則,即: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孔子的這種“春秋筆法”后來被廣泛應用于中國的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
孔子并非史官卻作一部史書流傳后世,確實是有著“微言大義”的心思,他的目的是借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許多經學家認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貶。
孔子的忘年交史學家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微言大義”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
意思是:《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誰能夠編寫?
其實春秋筆法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因著孔老人家的創新,很多史料得以傳承,不少文學作品也變得有滋有味。
在漢代今古文經之爭中,今文經學尤其推崇“微言隱義”和“微言文”。
特別是現今隨著古代青銅器物和簡牘文書的大量出土(現)和深入研究,“微言隱義”、“微言文”更顯突出。對此吉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李松儒在《清華簡[治政之道][治邦之道]中的“隱秘文字”及其作用》一文中,稱之為“隱秘文字”。并進一步闡釋為-—
“古書中的‘隱秘文字’是指竹簡上顯現出的,除文本內容以外的其它文字信息,如反印文、刮削未凈遺留下的字跡,以及簡首或簡尾端書寫的,看似與正文無關的文字等,這些文字絕大多數不易識別,常常未被古文字研究者發現。但它作為書手書寫活動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視的。尤其這些‘隱秘文字’常常能揭示出除文本內容之外更豐富的信息?!?/p>
與其不同的是,上文是指文字字跡本身,而我這里是指文本文意之外的隱喻隱義。即微言文或微言隱義。
漢字可以分為三個形態,也是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微言文”、“文言文”、“白話文”。
微言文最顯著的特征是一字一詞多義,不同場合、不同地點、不同范圍均有不同的意義。既包括生前政治政事執政道德教化意義,也包括逝后宗教讖緯占卜隱含意義;
既包括軍事意義,也包括天文星宿意義,甚至包括正反互逆的雙重意義,因而產生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闡釋,從而形成岐義。
故而需要專門作《傳》去解釋《經》(原文原字原詞)之原文。甚至解《經》之《傳》比《經》還要復雜、費力、冗長。譬如《周易》之《易傳》比《易經》長得多,而且后人仍然不斷地進行“解經”,更使后人能夠較為容易地讀懂《周易》。
春秋筆法的實質就是文約辭微,隱義藏用,文筆簡練,言詞含蓄,寓意深刻。常包含褒意和貶義于一詞一字之中,有的明褒而暗貶,有的明貶暗褒,有的有褒有貶,褒貶互用。
即用最簡潔的、表面上很平淡的、不帶個人好惡的、不帶個人感***彩的文字,寥寥幾筆,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評價和結論;然而其諱深之意綿長。
正如《易.系辭下》所言:“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薄墩x》云:“其旨遠,近道此事,遠明彼事,是其旨意深遠。其辭文者,不直言所論之事,乃以義理明之,是其辭文飾也?!?/p>
孟子解說:“春秋筆法”:“一字之褒,榮于華袞;一字之貶,嚴于斧鉞。……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被蛉纭度纸洝匪裕骸霸H,別善惡”等微言大義。
孔子畫像
其出處為《史記.儒林列傳》云:“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以辭微而指(旨)博,后世學者多錄焉?!?/p>
《史記·孔子世家》亦說:“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漢書.藝文志》云:“昔仲尼沒而微言絕?!崩钇嬖唬骸鸽[微不顯之言也。」師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p>
據說孔子在司寇職位上審理訴訟案件時,判詞若有可以和別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獨自決定判詞。至于撰作《春秋》,他認為該寫的就寫,該刪的就刪,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議一字一句。
弟子們聽孔子授講《春秋》時,孔子說:“后代了解我憑的是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憑的是這部《春秋》?!保ㄊ芳抑v求秉筆直書,但孔子卻利用不太明顯的字眼等隱諱的寫法,暗暗將自己的主觀看法加入其中,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后世對此有褒有貶。)
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學著稱。所以,孔子經常跟子夏探討文學創作??鬃由砗?,大多儒家經典是由子夏傳下的。但就寫《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讓子夏發表意見的。
例句用法:春秋筆法運用中較知名的諸如三個表示殺的動詞:殺、弒、誅,其實各有深層含義。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問關于周武王討伐商紂之事:“臣弒其君可乎?”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殺死了紂王。孟子回答:損害仁義之人,只不過是個“一夫”(即無道寡助的匹夫、獨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我只知道誅除了一個叫紂的有罪之人,卻沒有聽說過這是以下犯上的弒君。)
又如,《春秋.莊公十年》云:“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荊即楚國。
《春秋》不直說“楚”,以顯現出鄙夷之情。“楚”是南蠻之國,孔子視為夷狄?!拜芳唇裆綎|西部莘縣,屬蔡國,蔡是華夏國家?!矮I舞”是蔡侯的名字。”
《春秋公羊傳》在說到這件事時,說:“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那意思就是說,堂堂的中國華夏民族,文明先進,卻被看來落后的夷狄少數民族楚國打敗俘虜,那是多么丟人的事啊!
02古代春秋筆法的歷史背景
古人作史時,尤其是孔子編寫《春秋》時,如《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齊春秋》、《魯春秋》等。對各國事件寄予了很深的意義,旨在尊承周朝的禮樂制度,闡發仁德禮治的大道,往往還參雜一些個人情感,在記事過程中,寓褒貶于字里行間。后人稱這種筆法為“春秋筆法”。尤其是私史或個人謚號、誄碑、墓志銘等更是如此。
《春秋》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按年記載了春秋時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前722~前481或前479)的歷史大事。
其紀年依據魯國,記述范圍卻遍及當時整個中國。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物質生產、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
由于古代西漢以前沒有紙質文書(即使有少量用紙,仍未遍行),都是用銅刀鑿錐鋸錛等工具將文字刻在竹簡上,又有所謂“春秋筆法”的限制,所以文字非常簡略。
如整部《春秋》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14年(前481年),計242年各諸侯國的歷史,所用文字才一萬八千多字,平均每年不到80個字,每月不到7個字。
每年記事最多不過二十來條,最少的只有兩條;最長的條文不過四十余字,最短的僅一二字。
《春秋》雖然簡短,卻記載了準確的時間、地點、人物,從而賦與史官的口頭講述以信史價值,這已是史學發展上的巨大進步。然而由于《春秋》敘事過簡,亦被后人譏為“斷爛朝報”。
以上的論述只是關于《春秋》的皮毛敘述而已,殊不知,《春秋》正因為簡短,所以用詞頗費斟酌。很“藝術”地體現了微言大義,形成了后世所謂的“春秋筆法”,是孔門治學的圣經。
子夏乃治《春秋》的高手,然而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可見春秋文字的精練。
《春秋》簡樸的文字背后深藏著艱深的隱痛和博大的胸襟,庸常之人難以窺見。
《史記孔子世家》載:“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新〗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為何后世知在焉,罪亦在焉者?”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然而到了西周末年,奠基著華夏先民信仰人心的巨大基石:禮樂制度已經傾圮。
所謂“禮崩樂壞”是也。利欲熏心的權勢者深信賦予其權力的乃是其心中不可遏制的權力意志。諸侯挾持天子,大夫放逐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瘋狂地追逐著權力,又都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喪失了權力?!?/p>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弒君亡國的慘禍一再地發生,前事預言著后事,遺憾的是醉生夢死的“亂臣賊子”們永遠在重蹈著前驅的覆轍。不修《春秋》依周史舊例必定同時記錄當時的祥瑞和災異,而《春秋》除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外只有災異的記錄。蓋因真正授予“國命”的乃是生生不息的“仁”。在其眼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有的只是災異,這“災異”正是它向世人發出的譴告。
當時年邁的孔子與其弟子駕著車乘奔走列國,棲棲惶惶、席不暇暖,為災難深重的人類探尋新的道路——“人”終于清醒地意識到需要憑籍其自作主宰的意志把握自身的命運。這是一個永遠為后人所銘記的偉大的時刻,文明的歷史由此開始了新的紀元。
然而,從前四九七年去魯至前四八四年歸國,孔子攜其弟子在外奔波十三年,“干(追尋、拜訪)七十余君,莫能用?!碑敃r的世界正醉心于瘋狂的權力斗爭,沒有人愿意坐下來傾聽一位“不識時務”的老人的理想和志向——他的偉大也正在于他所生活的時代還不足以理解他的偉大。而他所能報答主宰的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光發憤工作,為其發起的儒學運動撰寫了一篇綱領性文件,此即儒家之“經王”——《春秋》。在這部書中,為人類的福祉奉獻了畢生精力的孔子為他所眷戀的世界留下了最后的遺言。
《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是孔子在一生的政治活動失敗之后為后世的政治家寫的一本布道的書,其中蘊涵中國道統的精義——只有當思想家成為政治家的導師,學術凌駕政治成為第一權力中心的時候,人類才能克服深深植根于下腹部的弱點,進而從主宰那里爭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巴跽咧E息而詩亡,詩亡而后《春秋》作”。
在孔子編訂的六藝之中,《詩》、《書》、《禮》、《樂》屬于殷周文明之舊典,《大易》、《春秋》則代表了“仁”與理性時代的“人”訂立的新約。《易》原為備于王宮的三代卜巫之書,由孔子之《易傳》而獲得全新的內涵,形成與《春秋》“外王”之學相配套的“內圣”工夫。
與《易》教相應的《春秋》教最重“華夷之辯”。“華夷之辨”不在種族血統而在文化理想之有無——自覺地恪守崇高的理想并以之為向導努力超脫自然法則的國家或民族為“中國”;反之,放縱本能、唯利是逐,將其命運拱手交給“上帝之手”的國家或民族為“夷狄”。
一個人要先立乎其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要先立乎其大——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正因其立志要成為“中國”。它永遠將崇高的文化理想視為指導國家行為的指南針,高尚其志,逐步帶動尚未開化的“夷狄”走上“仁”所指引的道路——所謂“齊一變至魯,魯一變至道?!?/p>
03漢代及以降今文經學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作為中國歷史敘述的一種***、技巧和傳統,尤其被中國東西兩漢時代的今文經學家所推崇和褒揚。后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
春秋筆法以合乎《禮》作為標準,既包括隱晦事實真相,據事直書的一面,也包括“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曲筆的一面。
孔夫子寫書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慣的人及行為,記入青史的;但是人總是有缺點的,連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親人、賢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慣的行為出現,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這些看不慣的行為,一股腦兒寫進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這些,那么對“所尊敬的人”、對“親人”和“賢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闡述“春秋筆法”的含義,更是慣用“春秋筆法”的高手。
《史記.司馬相如傳》云:“太史公曰:‘《春秋》推非至隱,《易》本隱之以顯。’”
《集解》韋昭曰:“推見事至于隱諱,謂若晉義召天子,經言‘狩河陽’之屬。……《易》本隱微妙,出為人事乃顯著也?!?/p>
《索隱》李奇曰:“隱,猶微也。言其義彰而文微,若隱公見弒,而經不書,諱之”也。虞喜《志林》曰:“
《春秋》以人事通天道,是推見以至隱也。《易》以天道接人事,是本隱以明顯也?!?/p>
西漢揚雄《法言.寡見》云:“說理者,莫辯乎春秋。一字見議謂春秋,一字以褒貶。”
《書記》云:“隨事立體,貴乎精要,意少一字則義缺,句長一言則辭妨?!?/p>
東晉經學家范寧《春秋谷梁傳序》云:“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
《文心雕龍.史傳》云:“褒見一字,貴踰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p>
《征圣》云:“文成規矩,思合符契;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m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并用;圣人之文章?!?/p>
又《宗經》云:“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昨舊,余味日新,后進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p>
正如《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所言:“愚以為凡史氏褒貶大法,《春秋》已備之矣。后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錄,則善惡自見;然此尚非淺陋偷惰者所能就,況褒貶邪!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魯衛陳宋齊楚,卒不遇而死,齊太史氏兄弟幾盡,左丘明紀春秋時事以失明,司馬遷作《史記》刑誅,班固瘐死,陳壽起又廢,卒亦無所至,王隱謗退死家,習鑿齒無一足,崔浩、范曄赤誅,魏收夭絕,宋孝王誅死,足下所稱吳兢,亦不聞身貴而今其后有聞也。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
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賢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勝數,豈一人卒卒能紀而傳之邪!……且傳聞不同,善惡隨人所見,甚者附黨,憎愛不同,巧造諾言,鑿空構立善惡事跡,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傳記,令傳萬世乎!若無鬼神,豈可不自心慚愧;若有鬼神,將不福人;仆雖騃廲知自愛,實不敢率爾為也。”
杜預《春秋左氏傳序》云:“《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一言?!瓰槔橛形澹阂辉晃ⅲ恢径?,三曰婉而成章,四曰盡而不汙,五曰懲惡勸善。”
明楊臣錚《幼學瓊林.文事》云:“榮于華袞,乃春秋一字之褒;嚴于斧鉞,乃春秋一字之貶。”或曰“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p>
宋歐陽修組織編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大量運用春秋筆法。錢大昕云:“
《春秋》,褒貶善惡之書也。”清代袁守定在《占畢叢談》中說:“文章之道,遭際興會,攄發性靈,生于臨文之頃者也。然須平日餐經饋史,霍然有懷,對景感物,曠然有會,嘗有欲吐之言,難遏之意,然后拈題沘筆,忽忽相遭,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昌黎所謂有諸其中是也。舍是雖刓精竭慮,不能首其胸之所本無,猶探珠于淵而淵本無珠,探玉于山而山本無玉,雖竭淵夷山以求之,無益也?!?/p>
因此,對于古代的銅器銘文意義解釋,尤其是一字(詞)多義、隱義隱事等“春秋筆法”,我們不如從漢代主要文獻,如《史記》、《漢書》、《后漢書》、以及中世(唐代)古人為之作注解、訓詁的《集解》、《索隱》、《正義》等文獻及類比中,尋找其答案。
04漢代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自從春秋時代孔子教學以經授徒以后,五經成為后代儒生必讀的經典古籍。然而這些經書,最遲從戰國時代開始,由于流傳的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因而傳本文字也有所不同;
又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很多古代文獻付之一炬,加上不同時代環境的變遷和各地語言文字的差異,傳世的經典文獻和后來出土的版本文字資料,難免因形體不同,繁簡不一,使得經師和儒生在講授解釋時,各有不同的主張,因而造成經義理解上的歧異,和思想傾向上的對立。
到了西漢時代,經學就有了今文經與古文經之分。今文經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抄寫的,古文經則是用秦漢以前的古文字寫成。
雖然同樣是先秦儒家留傳下來的經典文獻,但在經師和儒生心目中,前者大都出自西漢初年宿學名儒的口耳相傳,像《今文尚書》《詩經三家詩》《公羊傳》《儀禮》等書,都屬于今文經;
后者則是西漢景帝以后孔壁出土或民間呈獻的古籍,像《古文尚書》《毛詩》《左氏春秋(左傳)》《周官(周禮)》《古文孝經》等等,都屬于古文經。
今文經學者以為經書講的是經世濟民之學,可由三綱五常推衍到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甚至可藉陰陽五行之說來推究政治得失及天人之道。
他們重視的是闡發經文中的微言大義;而古文經學者則是把這些經籍視為歷史文獻,主要做為授徒講學之用,注重的是文字訓詁,首先要求把經文解釋清楚。因為重點不同,師承不同,于是逐漸分成兩大學派,造成漢代今文經學派與古文經學派的門戶之爭。
在漢代今、古文學派長期的對立斗爭中,起先壁壘分明,各不相讓:在政治上,今文學派配合時務,關心世事,古文學派則主張復古,專心學術,趨于保守;
在思想上,今文學派倡言陰陽五行,以讖緯圖書附會政治人事,古文學派則講究典章制度,論政亦悉依古圣先王;在學術上,今文學派喜就經文以闡發微言大義,古文學派則多按字面以訓解經文本義。演變到后來,不論是今文學派或古文學派,學者多株守一經,家有家法,師有師法,陳陳相因,牢不可破矣。起碼在西漢末年已是如此。
西漢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由于帝王的提倡和公卿的好尚,設科射策,勸以官祿,今文經學非常昌盛,很多今文學派的學者受到重用,有的立為博士,而古文經學則多止流行于民間。
可是這種風氣,到了王莽當政,或者說到了東漢以后,卻有所改變。不但兼通數經的學者愈來愈多,而且兼采今、古文經的風氣,也逐漸興盛起來。
理論上,學校里傳授的是今文經,社會上通行的是隸書,但實際上,西漢以降,今文經學者鬯(暢)言微言大義的結果,難免假托圣人之言,求之過深,往往鑿空而談,因而流弊叢生。
例如有人解釋《尚書》中“堯典”二字或“曰若稽古”四字,可以多達數萬字以上,煩言碎辭,令人厭煩。因而到了東漢以后,大約從和帝、章帝到安帝數十年間,經學界起了反動,興起了新風潮,這也正是許慎學術上從成長到成熟的時期。
漢代經學的今古文之爭,直至東漢末年而未息。兼采今古文經而編纂《說文解字》的許慎,就生活在這個時代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