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難出貴子”,這一句話以前是反著說的,但是因為時代在發展,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因為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見識,所以更容易有更好的發展,反倒是那些農村地區的學生發展卻受限。
但是這句話是片面的,一個學生如何發展,與家庭經濟條件息息相關,但若是家庭中有良好的教育觀念,其實更會讓學生收獲更多,對于學習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一個農村家庭能走出研究生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一下子走出三個,還有一個哈佛大學的博士,這的確值得佩服,接下來,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這個不平凡的農村家庭。
父愛如山,農民繼父將3個繼女培養成研究生,評論區卻一片質疑在湖南某地的一個農村,生活著李享知一家,他與現在的妻子是重組家庭,這位父親原本有兩兒一女三個孩子,加上妻子帶來的三個繼女和他自己的哥哥,一共9口人。
被人們熟知,是因為在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里,這個樸實無華的繼父,憑借自己多年的努力,將三個繼女培養成了高材生,三個人的最低學歷都是研究生級別。
大女兒是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二女兒大學就讀于武漢大學外語系,后來出國留學,成為了林肯大學學前教育碩士研究生,如今還是哈佛大學的博士,而最小的女兒也是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生。
一家走出三個研究生,而且還都是繼女,正在普通家庭里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但是卻憑借李享知和妻子的努力實現了,如今因為他多年來的勞苦行為,李享知還被評為了“湖南好人”。
網友們對于這位偉大的父親,感到敬佩不已,不僅能將三個繼女視如己出,還靠自己的雙手將她們送出大山,去學習知識,探索外面的世界,真是父愛如山。
可以評論區卻同時存在著質疑的聲音:那他自己的三個孩子呢?為什么不培養?也不過是平平無奇罷了,三個女孩還是基因強大,還有人說:基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生一朝成才,離不開家長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及學生自己的讀書信念在筆者看來,這些人的質疑真的是為了“杠而杠”,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在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中,要供六個孩子讀書的確不容易,但是這個繼父始終都在咬牙堅持。
基因很重要?沒有真正了解就不要胡說,當初妻子來到這個家庭的時候,只帶了小女兒來,后來是因為女孩們的親生父親好吃懶做,癡迷賭錢,不僅不讓兩個孩子讀書,還不給她們飯吃,所以兩個女兒才來投奔繼父。
而關于親生的三個孩子,為什么沒有學有所成,是因為她們自己的選擇不同,他們在初中時學習成績就不好,所以才選擇了放棄學習,學生們的學習雖然需要家長的督促和指引,但是也需要學生自己有堅定的讀書信念。
曾經有很多人勸這位繼父放棄供學生讀書,都被他說走了,“我就是做牛做馬,也要供她們讀好書”,這是李享知的原話,妻子身體不好,他身為一名農技員,硬是通過承包稻田將孩子們送入了理想的大學。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家長應該成為學生發展路上的“標桿”家長對于學生的學習都有自己的規劃,李享知也是一位“老牌高中生”,文化程度要比同齡人高一些,在他們家,學生只要是上了高中,就不再允許他們放學回來做家務或是干農活,學習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
家長也應該學會言傳身教,做學生心目中的“標桿”,李父曾是文書,村主任,52歲了還參加鄉村招考,他關心時政,更對孩子們的學習和工作做過細致的規劃。就連大女兒考事業單位時的面試題他都能壓中。
學生在前進的路上有了自己的目標,家長也支持,那么他們的動力就會更足,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勇于克服,真正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付出更多努力。
筆者寄語:承認別人很厲害應該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面對這樣偉大的父愛,為什么還會有人去質疑呢?人們應該從這位繼父的身上學到優秀的教育經驗,在學生學習的路上給出更有利的建議,因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滲透得更加深入,擁有正確三觀的家長才是學生學習的好榜樣。
今日話題:對于這件事,你怎么看?(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