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門(散文)
來自擺渡文學
作者:寂寞
那年父親生病住院,我向單位請假,陪護了兩個多月,這在從不請假的我來說前所未有,也總覺得對單位有些虧欠。快過春節了,談起這事,有朋友勸我“正好借這個機會去領導家串個門,溝通一下感情,對你的將來有好處!”
自認為平時在單位還算勤懇,領導和同事也關系融洽,但“串門”的事卻沒有經驗,以前也總覺得屬于不正之風而深以為恥,但這次覺得還是應該到領導家去看看。
領導大學畢業后就在我們單位上班,后來因為各方面比較優異被調到了縣里,短短的幾年里職位不斷提升。我剛參加工作時的崗位,就是他原來的工作。他在縣里的部門因為工作關系和我們聯系比較多,也許是我在平時接打***比較客氣,交待的工作完成得還算不錯,再加上他對老單位仍有感情,所以我們漸漸很熟悉了,直到他再次回到單位做了領導。我是一個沒心沒肺的人,覺得彼此都很熟悉,自認為有了一層親密關系,平時說話也就沒啥顧忌,他對我似乎也有些友善,有時我幫他去家里捎幾次東西,卻沒有進行過此類意義的“串門”。
年關一天比一天逼近,我仍然猶猶豫豫,不斷勸解自己不同于別人,平時沒啥欲望,并沒有期望通過“串門”得到什么,只是一般意義的人際來往,終于突破心理障礙,說服了自己。
挑選禮物是一個難題。以前經常聽說過別人的“送禮”故事,知道不能太寒酸,但不知道什么樣的東西才算高檔,肯定不是日常自己家里串親戚那些普通的煙酒茶糖,但也不能超過錢包的承受能力。兩瓶好酒是第一選擇,在超市轉看半天卻沒有相中其它的東西,忽然想起如今城里人啥沒見過,但在我們這個地方,似乎海鮮還是不太尋常的,于是果斷買了下來。
東西買了,卻仍然下不了決心,覺得這種行為實在不是光明正大,萬一人家嚴詞拒絕,臉面上過不去;萬一禮物不合適,反而弄巧成拙;萬一被別人發現了,傳揚出去會受人輕視……猶豫一整天,才下定決心。那時我的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大包小箱的禮物好容易捆到自行車后架上,撥通了領導的***,但領導說他不巧沒在家,囑我“不用客氣,用不著這樣”。聽說最開始哪位領導都會這樣拒絕,不能當真,但也無可奈何,只好讓禮物先在車上停留一天。只怕時間長了,那些冰凍的禮物融化壞掉,只能下定決心,推車出門。
串門,當然是在晚上。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但我仍然用帽子遮住整個臉,只露出眼睛能看清道路,最大限度地低著頭,唯恐遇見熟人,好像每一個人都知道我是去干這種不同于尋常的“串門”。路很遠,我還要時常照看車上的東西有沒有傾斜掉落,一路想著進門如何說話。來到領導住的小區,抬頭看看領導家的窗戶,前窗沒有燈光,我的心不由一沉:“難道白來了?”但我不死心,把車靠在一旁的樹叢里,繞著領導家的樓棟轉了幾圈,仔細觀察窗里有沒有燈光,躡手躡腳地好幾次爬上樓,在他家門前偷聽有沒有動靜,仍然一無所獲。天很冷,四周的人很少,我的腳凍得有些麻木,望著樓上千家萬戶明亮的燈光,洋溢著別人家的歡聲笑語,覺得自己像極了電視劇里的密探,感慨原來“串門”也是這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領導家的住房陽面是臥室,陰面是廚房,中間是客廳,燈光只能通過客廳或者廚房敞開的門透過一絲光線。忽然,隱隱地發現廚房的位置似乎有一點亮光,不由得一陣狂喜,拎起卸下車的禮物就想奔過去。就在這時,樓門悄悄打開,一個人影匆匆出來,盡管他沒有抬頭,但我仍然認出是領導的一位遠房親戚,也是我的同事。“好險,還好沒被撞見。”在我驚詫之間,他迅速朝著相反的方向離開了。因為這個發現,我知道現在領導家里一定有人,但不能輕舉妄動,萬一家里還有熟人在串門呢?只能留在樹叢里繼續觀察。
過了一會,果然望見一個大個子身影匆匆走來,來到門口下意識地向四周看看,我不由一驚:原來是他——一位平時總是憤世嫉俗的同事,大家都認為他和每位領導都有矛盾,難道?但轉念一想,自己又笑了:“真是神經過敏,也許,一座樓口這么多戶,他是來別人家串門呢?”他無聲無息地走進樓內,我繼續眼巴巴地觀察周圍,不一會,他出來了,后邊有一個人送了出來,我驚得一陣眩暈:送他的人正是領導的夫人,以前在捎東西的時候見過,我望著他們輕聲道別,不知該如何是好,看來果然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今后在單位說話不要再口無遮攔!
但剛才領導夫人的出現說明此行不會撲空,快晚上八點了,在小區住的人們逐漸回家了,不時有炫目的車燈轉彎時照在周圍的樹叢里,我只能竭力隱藏自己的身影,望著著人們的臉上充滿喜慶,想著自己家里的溫暖。半小時過去,樓下又靜下來,我決定行動。輕敲房門,卻很久沒有回聲,只好回到外面撥通了領導***,領導果然沒在家,聽聲音是在外面吃飯,仍然堅持不讓我過來,我反復闡明此次拜訪的初衷,是純而又純的溝通感情,并不是有啥非分之想,直到最后說:“東西已經買了,我就在樓下。”他只好答應:“你嫂子在家,我給她打***給你開門!”
嫂子很熱情,放下東西的時候一個勁地客氣說別亂花錢,我也是謙虛說沒花幾個錢,都是家里親戚拜年送的。落座以后,本來就拙嘴笨舌的我根本找不到聊天話題,工作的事情不敢胡亂表態,孩子上幾年級之類又覺得太俗,又不好評價領導家里的擺設。嫂子問一句,我答一句:父親的病怎么樣、老人身體好不好、過年回不回老家……幾度冷場,嫂子倒是很隨和,不像一個官太太,看出我比較緊張,給我剝個水果,我誠惶誠恐接了過來,當然要保持文明,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看看時間不早了,忙說“您先休息吧,我走了!”嫂子拿起一件我的禮物說不能全收下,讓我回家帶給老人,我連說“不用”,倉皇退出。
第二天在單位見了領導,感覺很不自在,不知道他會對我有啥印象,他也沒表現出和以前有啥不一樣,即使在單獨一起的時候也沒再提起這事。一切仍是和往年一樣,我反而對待工作更加盡心盡力,盡管沒有大的成績,但總是能夠令人滿意,偶爾受到表揚或者批評,都沒有任何反常因素。
眼看又一年春節到了,忽然開始糾結還要不要再去“串門”,因為據說“領導也許記不住誰去串門,但可以記住誰沒去”,而且我也覺得既然已經開始有了成功“串門”的經歷,下次不去了總是不好,于是又一次到商場采購,卻很自然地選擇不是特別笨拙而又有些檔次的禮物。后來的幾年“串門”的程序越來越熟練,可以面對面問領導晚上家里有沒有人,領導會告訴一個不與別人偶遇的時間,但聊天內容仍是一個難題,對自己的崗位很滿意,也沒有提出什么請求,真的就是如同例行的走親訪友。偶爾會在小區門口遠遠地遇見熟人,有有求于我們單位的老板、也有下屬單位的科員,彼此裝作看不見,但此行的目的心知肚明。
六年過去了,那位親戚升任了科長,大個子也調到了滿意的崗位,我的崗位波瀾不驚,雖說沒有奢求什么,但看到別人志得意滿的時候仍然會有一些不是滋味。
領導卻又要調走了,我叫了幾位外單位與領導和我互相熟識的朋友朋友和領導一起“聚了一次”,大家相談甚歡。過了一陣,漸漸聽說曾經在領導門前見過的幾位同事每年都要聚一次,我知道自己不屬于他們的“圈子”。
年齡大了,這幾年沒再去哪位領導家“串門”。
壹點號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