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斯德哥爾摩效應,大家應該并不陌生,它源于1973年瑞典的一場銀行劫案,兩名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后,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后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并對警察采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劫匪,并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事件發生之后,被劫持者們匪夷所思的轉變也引起了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并將這種犯罪的被害者對于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這種情結,稱為斯德哥爾摩效應。
那么,為什么會發生斯德哥爾摩效應呢?從心理學的視角來說,人的自我在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脅迫時,如果產生了難以承受其壓力,則會產生焦慮反應。焦慮的產生便會促使自我發展出一種用于調解沖突,緩和三種危險對自我產生的威脅的功能,稱為心理防御機制,比如我們經常會用到的壓抑、投射等。斯德哥爾摩案件中的人質們,在面對隨時都可能取其性命的歹徒時,無疑是非常恐懼的,這種恐懼當然會讓自身產生巨大的壓力和焦慮,也許在被劫持的前幾個小時中,人質們還能夠暫時的壓抑自己心中的恐懼和焦慮,期待警方的破門而入,但在長達130小時的囚禁中,人質們不得不與劫匪共同度過這段時光,為了讓自己能夠相對穩定地與劫匪共處,不至于崩潰,那么如何去面對一個和自身完全對立,且遠強于自身的個體給自己帶來的恐懼和焦慮,便成為了他們心理上的難題,于是,向攻擊者認同這種不成熟的心里防御機制也就逐漸的被調動了起來。
向攻擊者認同,是一種對自己所恐懼的人或對象的行為進行模仿和學習,使人在心理上感到自己就是那個令人恐懼的人或對象,以此來消除自己的恐懼心理的心理防御機制。斯德哥爾摩劫案中的人質們在案發后選擇站在劫匪一邊,表面上看是對劫匪不但沒有傷害自己還照顧自己的感激和憐憫,但實際上則是說明人質們并未走出被劫持的陰影,所以需要持續的向攻擊者認同來化解自身內心的創傷。
向攻擊者認同這種防御機制的運用在生活中并不少見,親子關系中尤為明顯,父母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本身就象征著一個絕對權威和強大的個體,而有的父母本著不打不成材的理念,從小就用暴力暴力帶娃,這便很容易使得孩子自身動用向攻擊者認同這種不成熟的防御機制,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將父母的想法當成自己的想法,將父母的目標當作自己的目標,表面上看起來的確非常乖,但過分認同父母,也導致了自我的迷失,在自己組建家庭,有了孩子之后,也很容易將父母曾經對待自己的模式復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向攻擊者認同,只是心理防御機制中較不成熟的一種,當然是不可取的,但還有很多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每天都需要不斷的運用防御機制去化解自身心中的難題,那么,你經常使用的防御機制,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