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家人在看某個電視劇的時候,7歲的女孩問:
“媽媽,什么是處女?”
女孩媽媽瞬間臉紅心跳,尷尬得緊,一時不知如何給孩子科普起。
這個孩子真正關心的,到底是什么?當時電視里演的情節是,一個男生因為女生不是處女而要跟女生分手。
所以,這個小女孩是在問什么呢?
她想知道的其實是,為什么不是處女就要被拋棄。
她眼中并沒有父母腦補的成人式的性,她關注的是關系的不可測。
問題背后,藏著孩子在關系中被拋棄的隱憂。
因此,在那個當下,大人完全可以這么告訴孩子:“有些人會在意,喜歡的人曾經跟別人交往過。要是有,就覺得很生氣,不能接受。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在意這些,他們喜歡一個人,就會只是喜歡這個人,而不是她的過去?!?/p>
這么做,才能真正解答并安撫這個孩子。
分享這個例子,是想跟大家提個醒:
當一個小孩子問及一些跟性有關的敏感話題時,很可能孩子關注的并不是性,而是關系本身。
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會不會被愛、被拋棄這么一個終極問題。
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父母在日常給孩子做性教育的過程中,很有必要了解這一點。
下面這個例子,就來自一個小小孩。
一位家長曾經羞答答地咨詢:
2歲多的小孩撞見了父母的性生活,怎么辦?她好像有點害怕,一邊問媽媽怎么了,一邊哭著硬是把她爸爸給拉開……我覺得很擔心,不知道這件事情會對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求教。
這個家長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撞見父母的夫妻生活后,小孩子的內心經歷著什么呢?
當她問出那句“媽媽怎么了”,當她哭著拉開父母,其實她內心充滿了恐懼。
孩子為何會恐懼?她完全無法理解那些具體動作意味著什么,更不會認為“我的媽媽是在享受一種快樂”,孩子的小腦袋瓜里只可能有下面兩種印象:
第一,性是危險的。爸爸好像在傷害媽媽。太可怕了。
第二,我被拋棄了。因為那一刻,父母只關注對方。當父母相互關注對方時,孩子的感覺是被排除在外的,是被拋棄的。對孩子來講,最糟糕的事莫過于此。
只要感受到可能被父母拋棄,孩子就容易有種瀕臨死亡的感覺。
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有可能餓死;
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得不到關愛。
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得不到保護。
沒有父母保護,寒冷和炎熱我們都無法防御。只有父母在身邊,我們才能獲得安寧。
所以,看到父母只專注在對方身上,這對一個小小孩而言是很恐怖的事,這樣的體驗會保留在孩子身上很久。
如何盡可能避免對孩子的傷害呢?
假如真的不小心被孩子撞見了夫妻生活,父母應該及時從依戀關系的角度去回應孩子,告訴小孩:“我們這么做,是成年人都會做的事,因為我們相互之間很相愛,也正因為我們相愛,才能更好地去愛你?!?/p>
然后去抱抱孩子,陪陪孩子就好了。
盡管孩子也許一知半解,但是你的回應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孩子內心的恐懼跟焦慮。
當然,最好的建議是,不要讓孩子撞見這一幕。
孩子稍微大點以后,會更容易問出讓父母覺得尷尬的問題。這個時候也請父母保持淡定,并且懂得去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比如,一個6歲的女孩冷不丁地問:“媽媽,避孕是什么意思?”
孩子媽媽立馬很緊張,心想,這孩子是不是太早熟了?于是就把這個孩子盤問了半天。最后發現,女孩是聽大人聊天聽到的。
大人們聊了什么呢?聊的是一個媽媽因為避孕失敗,意外懷上了二胎的事。
所以,這個女孩問避孕是什么的時候,她關心的并不是性,而是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避孕了嗎?總不會晚上睡覺一不小心也弄一個小寶寶出來吧?如果再來一個弟弟妹妹,爸爸媽媽還會喜歡我嗎?
這才是孩子真正關心的問題。
如果聽到孩子的問題后,大人出于對性的禁忌,以及羞恥感作祟,去訓斥孩子亂說話,或者粗暴地對孩子說,“去去去,你這么大點兒懂什么。”那孩子不僅會感覺委屈,恥辱,她還會繼續被她的焦慮困擾。
什么焦慮?當然是不被愛、被拋棄的焦慮感了。
得不到答案,孩子心里就會一直想著。
只有從父母口中確認自己會一直被愛著,孩子才能放心。
這個例子也再次告訴我們,在進入青春期以前,孩子腦袋里的性,跟成年人的性是完全不一樣的。
成年人提到性,總會跟情欲聯系到一起;孩子提到性、認識性,則跟他們認識這個是蘿卜,那個青菜沒有什么區別。
與其說是孩子在學習和了解性,不如說是他們在學習和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
再拓展一點說:
不止是追問跟性有關的問題。孩子們還經常會莫名地關注某個事,為了某個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困擾,問出一個怪問題,或者提出一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要求。
此時請父母一定記得:這不是孩子們莫名其妙,無理取鬧,胡思亂想。
他們很可能關注的不是事情本身,他們真正關注的,是他們自己。
知名暢銷育兒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就講過這么一個小例子:
十歲的安迪問爸爸:“在哈萊姆,有多少孩子被拋棄?”
安迪爸爸可太高興了。他心里興奮地想,兒子這就開始對社會問題感興趣了,有格局!
于是,話匣子立馬打開了,跟兒子大講特講了一番哈萊姆的兒童生存狀況,并且還特意拉著兒子查了數據。
然而,意外的是,小伙子并不滿意。他繼續問:“在紐約被拋棄的孩子有多少?美國呢?歐洲呢?全世界呢?”
安迪爸爸這才意識到,他兒子并不是關心社會問題,他關心的是個人問題。
小家伙之所以會問出這些問題,并不是在悲憫那些遺棄的孩子,而是擔心自己也會不會有一天也遭遇遺棄。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遺棄孩子的數字,而是想得到確認他不會被遺棄。
爸爸仔細考慮了一下安迪的擔心,然后回答道:
“你擔心你的父母可能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將你拋棄,如果你再為此感到煩惱,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幫你消除擔心。”
說起來,孩子們真的非常聰明,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內心也非常地不安。經常性地,他們會繞著彎子問父母一些問題,如果父母只聽表面,就會失去和這個孩子交流的通道。
所以,每次你感到無法理解孩子,不知道怎么辦,都可以嘗試一個辦法,即去嘗試聽他問題背后的情緒,并對這個情緒進行回應。
情緒和感受,就是我們了解一個孩子當下內心世界的重要橋梁。
每當孩子有情緒變化或者你不能理解的行為時,不妨問一句“你怎么突然關心這個問題呢”“能告訴我你在擔心什么嗎?”
請對孩子保持充分的好奇,這些好奇會帶著你去靠近孩子的內心,從而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真正給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