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故宮相信大家都去過的吧,這里面可以說是十分金碧輝煌。
但或許你不知道,這背后可與南京"金陵牌"的金箔密切相關(guān)。
而在金箔***過程,有一種紙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還是咱們國家的高度機密。
那么問題來了:
這是一種什么紙?
它在金箔***過程中發(fā)揮啥作用?
為啥能成為國家機密?
金箔用途有朋友可能不了解金箔,金箔也就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
一克黃金可以打制成面積約0.5平方米,厚度為0.12微米的純金箔。
這么薄的金箔主要用在哪里呢?
由于黃金具有穩(wěn)定的屬性,比如它永久不變色,還可以抗氧化,防潮濕,耐腐蝕、抗輻射等等。
所以金箔不僅用在建筑的彩繪和裝飾上,還可以用在高科技產(chǎn)業(yè)中。
比如厚度為0.3毫米的金箔膜,對紅外線的反射率本身已高達98.44%,因此它也用于軍事設施紅外設備以及反導裝置中。
金箔***那金箔是怎么***出來的?
***金箔共有十二道工序,通過化金條、拍葉子、做捻子、打開子等等。
把一塊沉重重的金子,做成薄薄的金片。
然后把每個金片夾在一張張黑紙中間,裝訂成厚厚的一摞,接著兩個人相對而坐輪流捶打,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要想做成金箔,每個人要打兩萬五千錘,直到這一張張金片,被打成了薄如蟬翼的金箔。
但翻開來看夾著金片的一張張黑紙,竟然毫發(fā)無損,這種黑紙就是烏金紙。
它是金箔鍛制技藝中難度最大、最辛苦的一道,同時也是技術(shù)含量要求最高的一道。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紙可厲害了!
它的兩面涂有特種耐高溫膠層,可承受千百萬次的錘打而不變形。這樣才能使夾在其中的金片,逐漸延展成厚度僅為0.12微米的金箔。
可以說在金箔鍛制技藝中,烏金紙是生產(chǎn)金箔的關(guān)鍵工具。正是用這種"砸不爛"的紙做保護層,一張張金片才能變成很薄很薄的金箔。
烏金紙核心技術(shù)既然這種紙這么厲害,那制造是不是很難?
嗯!確實十分復雜!以至于掌握這種技術(shù)的國家都把它列為絕密。
具體有多復雜?
這么說吧,要把一張普通的黃紙制成精良的烏金紙,要經(jīng)過三大環(huán)節(jié)、72道工序。
每道工序都要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做到力大、心細、手輕。
在上世紀,我國由于在該技術(shù)上受制于人,而不得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以至于當時有外國同行直接放狠話說,給中國20年時間也搞不出來!
但是咱們中國人就是不服輸。
在1998年南京金箔廠就開始進行技術(shù)攻關(guān),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實驗,終于在2000年一舉突破金箔制造技術(shù),其中也包括這種烏金紙的制造。
而自從南京金箔廠掌握了此項技術(shù)后,由此迅速占領(lǐng)國際市場。
南京目前集中著全國70%、世界60%的金箔生產(chǎn)量,是中國最大的真金箔生產(chǎn)基地,同時也是世界五大金箔生產(chǎn)中心之一。
國家重視這么厲害的技術(shù),國家當然也很重視。
在2006年5月,“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中國***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同時唯一管理單位,南京金線金箔總廠擁有的這一獨門技藝,也被確定為國家機密。
烏金紙的生產(chǎn)工藝和技術(shù),于2001年被國家科技部和保密局正式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秘密技術(shù)項目加以保護。
不要小看這個技術(shù),它的價值無可估量。
2001年以前,國內(nèi)使用的烏金紙壽命短,正品率極低,中國金箔在歐洲市場占有率不到1%。
而當我們自主研發(fā)出來后,中國金箔世界占有率提高到60%,世界最著名的五大宮殿:故宮、白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克林姆林宮,都在使用南京生產(chǎn)的金箔!
感悟有粉絲在后臺問我:
天天看新聞說我們中國在某某技術(shù)上被國外卡脖子,比如制造芯片的光刻機設備,美國不讓荷蘭賣給咱們,咱們就被卡著了。
那咱們有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卡他們的脖子?
嗯!其實是有很多的!
這些年來,咱們也自主研制出很多關(guān)鍵技術(shù)。就比如前面說的金箔的制造、烏金紙的生產(chǎn),正是這樣一個獨步全球的關(guān)鍵性技術(shù)。
世界上只有中國大量***金箔,核心就在于烏金紙,它的成分至今仍處于國家機密。
還是那句話,關(guān)鍵核心技術(shù)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有這樣才會在風雨變幻的國際社會中,處于不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