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出自《聞見前錄》,“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則是指朋友結為兄弟關系,后來則是指結拜為異性兄弟姐妹關系,比喻關系極為密。“八拜之交”實際上共涉及了十七位歷史名人的八個故事,分別是: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舍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和生死之交。
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史記·管仲傳》中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的記載,講述的便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對好朋友管仲和鮑叔牙。兩人年輕時,管仲家里很窮,還要奉養母親,鮑叔牙得知后,便主動出資找管仲做生意,而賺錢之后則將大部分錢都分給了管仲。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
打仗,每次沖鋒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便都認為管仲是個貪生怕死之人,鮑叔牙則替管仲辯解說,“你們都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而是要留著性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便說出了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齊僖公去世之后,齊襄公姜諸兒即位,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昏庸無能,鮑叔牙認為這樣下去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便帶著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后來,齊襄公被殺,齊國陷入內亂。魯國為了讓公子糾即位,便派管仲帶兵截殺返回齊國的公子小白,但管仲卻將箭射偏了,于是公子小白便返回齊國即位,是為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之后,決定拜長期輔佐和保護自己的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則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表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管仲,最終在鮑叔牙的勸說下,齊桓公將管仲請回齊國拜為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終成霸業。
知音之交:俞伯牙與鐘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講述的是春秋時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是個精通音律,琴藝極為高超之人,甚至能將大自然的美妙融入琴聲,然而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聽懂自己音樂的知音,因而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
俞伯牙雖然出身楚國,但卻在
晉國擔任士大夫,有一年他奉命出使楚國,在八月十五那天乘船抵達漢陽江口,望著美景琴興大發的俞伯牙便彈起琴來,就當他沉醉于自己琴聲中時,卻發現岸邊一個樵夫也沉醉不已,兩人一番交談,俞伯牙這才得知樵夫名叫鐘子期。鐘子期不僅說出了俞伯牙彈奏的曲子,就連俞伯牙使用的琴也認了出來,這令俞伯牙萬分驚喜,兩人是越談越投機,兩人遂結拜為兄弟,并約定來年中秋再到此處相會。
次年,俞伯牙再次來到漢陽江口,卻始終沒有等到鐘子期的到來,后來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之前,鐘子期仍然念念不忘兩人的約定,讓人將自己的墳墓修在了江邊,以求約定之期還能聽到俞伯牙的琴聲。
萬分悲痛的俞伯牙,來到了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刎頸之交:杜伯和左儒
該詞出自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記載道“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不過,這個詞的詞源,講述的卻是《東周列國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杜伯和左儒都是周宣王時的重臣,兩人關系極為親密。
關于杜伯之死,史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后來喜歡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拒絕了女鳩的勾引。結果女鳩惱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聽信了女鳩的話,于是下令處死杜伯。
另一種說法則是,周宣王在位期間,有童謠稱“月將升,日將沒;桑弓箕袋,幾亡周國”,于是周宣王便下令在全國禁弓矢,并由上大夫杜伯專督此事。后來,有個山野婦女因不知此令,進城銷售弓矢,結果被殺。于是,周宣王便認為童謠之言已應,便將此事放了下來。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年)大祭,周宣王夜里夢見有美貌女子自西方來,入太廟攜太廟神主東去。周宣王驚醒后,認為讖語未消,于是下令處死杜伯。
得知周宣王下令處死杜伯后,左儒便跑去苦勸周宣王,奈何周宣王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因為左儒的勸說更為生氣,說道“朕殺杜伯,如去藁草,何須多費唇舌?”遂喝令武士將杜伯推出朝門斬了。杜伯被殺后,左儒回到家中后也自刎而死。
舍命之交:羊角哀與左伯桃
舍命之交也稱羊左之交,其中“羊”指羊角哀,“左”指左伯桃,出自于南梁·蕭統《文選劉孝標千絕交論》李善注引《烈士傳》。戰國時期,燕國的羊角哀和左伯桃是一對好朋友,兩人聽說楚國的國君賢明,便相約前往楚國求官
。
然而,兩人卻在楚國途中被大雪所阻,因缺衣少食,兩人都有因凍餓而死的危險。左伯桃認為自己的學問和才能都不及羊角哀,便將衣服和糧食都送給了羊角哀,讓其趕快趕路,而自己則躲在一個樹洞中最終因凍餓而死。
后來,羊角哀果然被楚國重用,他又找到左伯桃去世之地,將其尸體取出予以厚葬,悲痛地說道,“我的朋友之所以死去,是因為擔心我們二人都死了,天下就無人知曉我們的名聲了,現在我還活著干什么呢”。于是,自己也自殺而死。
膠漆之交:陳重與雷義
出自《后漢書·獨行列傳》,陳重和雷義皆為東漢豫章郡名士,兩人不僅品德高尚,且能舍己為人。作為至交密友,當時人們都稱頌“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后太守張云聽說陳重之名,將其舉為孝廉,而陳重則想將功名讓給了雷義,先后申請十余次,卻始終不得張云批準。
次年,雷義也被舉為孝廉,兩人便一起到郡府就職,后又同時官拜尚書郎。后來,雷義擔任尚書侍郎時,有一同僚因犯事,當受處罰,雷義為他分擔責任,向上司上書申辯,愿意自己獨擔罪責。陳重得知后,便棄職進京自陳曲衷,請求為雷義贖罪。后漢順帝下詔,將兩人全部免官,并免予刑事處分。
雷義回鄉又被舉薦為秀才,雷義又要將功名讓給陳重,結果也不被批準。雷義就假裝發狂,披頭散發在街上替陳重奔走呼吁,而不去應命就職,結果兩人的事跡被迅速傳播。后來三府同時征召兩人,雷義被任命為灌謁太守,讓他持節督察諸郡國的風俗教化;陳重則任細陽縣令,不久便因政績升任會稽郡太守。
雞黍之交:范式與張劭
雞黍之交也稱守信之交,出自《后漢書·獨行列傳》,講述的是范式和張劭的事跡。范式,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為友。二人學成之后同歸鄉里,分別之時,范式表示兩年后將去張劭府上拜望,并約定了拜見日期。
轉眼兩年已過,眼看到了約定日期,張劭便將此事告訴了母親,并請母親準備飯菜招待摯友的到來。母親表示你們已經分別兩年,況且又相隔千里,你怎么就確定范式一定會來,張劭則表示范式是守信之人,必定不會違約。到了約定之日,范式果真如期而至,張劭于是殺雞煮黍予以招待。
后來,張劭因身患重病臥床不起,臨終時因不能見到范式最后一面而長嘆不已。張劭去世之日,在郡里擔任功曹的范式突然夢到張劭給自己托夢,說“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時下葬,永歸黃泉。您如果還沒忘了我,能不能再見我一面?”范式驚醒之后,便向太守告假,前去為摯友奔喪。
還不等范式趕到,張劭的靈柩便已經出發了,但卻怎么也放不進墓穴,其母認為兒子或許有未了心愿,便讓人停靈等待,結果終于等到了穿著喪服的范式。范式手撫摯友靈柩哭祭一番,又拉著引棺的繩索牽引靈柩,靈柩這才緩緩向前進入墓穴。
生死之交:劉備、關羽與張飛
出自元代鄭德輝的《縐梅香》,其中言道“晉公在槍刀險難之中,我父親挺身赴戰,救他一命,身中六槍,因此上與俺父親結為生死之交”。不過,這個成語的典故,則是出自于《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劉備。時劉備已經二十八歲,見了榜文卻是一聲長嘆,結果又引出了旁邊的張飛,兩人一番交談,張飛表示愿意出錢與劉備招募鄉勇,劉備聽后大喜,遂與張飛同入村店中飲酒。兩人正喝酒,又遇到了也入店飲酒的關羽,劉備見其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便邀其同坐。
三人一番交談之下,感覺甚是投緣,便又一起來到了張飛莊上,共同商議大事。張飛提議道,“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毙?、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p>
次日,劉關張三人來到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忘年之交:孔融與禰衡
出自《后漢書·禰衡傳》,其中有載“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禰衡年少時就有文采和辯才,先于漢獻帝興平年間于荊州避難,后于建安初年至許都游學。
禰衡雖然才學出眾,但卻性格剛直高傲、桀驁不馴,喜歡指責時事、輕視別人,反而與孔融惺惺相惜。兩人結交為好友的時候,禰衡未滿二十歲,孔融已經五十歲了。正是因為孔融看重禰衡的人才,所以愿意為忘年之交。
后來,孔融寫奏疏推薦禰衡,并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贊禰衡。曹操于是召見禰衡,結果禰衡卻根本看不起曹操,多次出言詆毀,曹操恨之入骨,卻因其名聲在外而不好下手。于是,曹操便派人將禰衡送到了荊州劉表那里,結果禰衡依舊死性不改,又出言詆毀劉表。
劉表也對禰衡忍無可忍,但同樣不想背上誅殺名士的罵名,于是便又將其送到了黃祖手下。禰衡又當眾詆毀黃祖,黃祖可不像曹操和劉表想的那么多,直接就下令處死禰衡,結果年僅二十六歲的禰衡就這么被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