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30日,一場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公墓舉行。許多經歷過朝鮮戰爭的老英雄們都不遠萬里趕來,只為送別一位曾經和他們浴血奮戰的戰友。
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與遲浩田一起獻上花圈,并寫下挽聯“英雄一世,精神長存”贊頌這位已經離開人世的老人。
究竟是什么人,竟然能驚動兩位首長?
提起他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他就是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中嚴偉才的原型、我國一級戰斗英雄楊育才。
圖|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
1926年,在陜西勉縣定軍山鎮楊家山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楊育才降生了。家中添新丁,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件喜事,但楊家人卻有些憂愁。因為家里從此要多一張嘴吃飯,這讓本就拮據的生活更加艱難。
在楊育才還年幼的時候,母親就離開了人世。為了補貼家用,減輕父親肩上的重擔,楊育才到了念書的年紀不僅沒能進入私塾,還得開始給地主家放牛賺自己的吃飯錢。
后來***擴編隊伍,強征楊家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時年13歲的楊育才并不愿進入國軍,他是窮苦的老百姓,可***的部隊并不為老百姓,他去了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楊育才一路逃到勉縣張家河的北山,才免于此難。
但楊育才的日子并不好過,家里的房子雖然破舊,但好歹有片擋雨的屋檐,而他在張家河既沒有地方住,也沒有田地用來耕種糧食,平時全靠替地主家放牛、砍柴、推石磨之類的體力活,勉強維持生計。不管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天,他能穿的只有一件破爛單薄的衣服。
圖|舊社會里艱苦的勞動人民
1948年8月,楊育才接到了父親病逝的消息,他趕忙回到家中處理父親的喪事,但之前負責替***征兵的保長早就在楊家等著了。
保長見到楊育才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他捆去給國軍充當壯丁。
一直到1949年,楊育才總算在暗無天日的生活中看到了一絲希望,我黨的部隊解放了他,從此他不必再為國軍效力,而是可以遵從自己的想法,成為一名為老百姓打仗的軍人。
同年4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1950年5月,在部隊里表現優異的楊育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歷經大大小小無數戰役后,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終于成立,中國人民在***的領導下開始重建戰后的華夏大地。但此時中國的鄰居朝鮮與韓國并不太平,自1949年1月起,韓朝在“三八線”附近就常常產生武裝沖突,并且愈演愈烈。
圖|“三八線”紀念碑
1950年6月25日清晨,韓朝之間的戰爭全面爆發,貪婪的美方早就在等待這個機會。美國總統杜魯門借協助韓國的名義,派遣部隊參與這次戰爭,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為了保衛中國,也為了幫助朝鮮人民抵抗外來侵略者,中國組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1951年6月,楊育才跟隨部隊抵達朝鮮,先后參與金城阻擊戰與東線防御戰。
他作為偵察兵膽大細心、機敏伶俐,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予他的偵查任務,不久后就從一個小小的偵查連副班長晉升為偵察排副排長,戰友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飛毛腿”、“大力士”或“小諸葛”,這些稱號足以看出楊育才在戰場上表現出的過人才華。
守衛邊疆的人民***中有一句話:雪是飲料風是歌,邊疆嚴寒奈我何。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在朝鮮戰場上的中國志愿軍戰士們,他們要應對的不僅是敵人猛烈的火力壓制,還有嚴酷的氣候。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積雪的厚度甚至能到一個人的腰那么高,戰士們在這種環境下依舊堅持戰斗,由于氣溫過低,他們的腳甚至經常會和鞋子凍在一起。
圖|楊育才
1953年3月,氣溫還沒有轉暖,漫山遍野都是一片銀白色。為了節約糧食,楊育才前一天沒有吃東西,直接踏入積雪中執行任務。楊育才身上的衣物不能完全抵御嚴寒,溫度一絲絲從他的身體中被抽離,漸漸地,楊育才覺得頭昏腦漲,眼前發黑,很快就失去了知覺。
昏倒前,楊育才隱約意識到,自己恐怕會永遠醒不過來,就要凍死在這里了。但是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再次被溫暖喚醒。
楊育才睜開雙眼,看到的是一位朝鮮的阿媽妮正在一旁幫他烘烤被雪水浸濕的衣服。原來,楊育才倒在了一個村莊附近,湊巧被這位慈祥的阿媽妮發現了,她認出了楊育才穿的是幫助他們保衛家園的中國志愿軍的衣服,于是艱難地把他背回了家。
楊育才當時手腳都被凍傷,袖口、鞋里都是冰渣子,在這種情況下,是不能直接用火烤或者拿熱水燙的,否則只會加重身體受到的損害。阿媽妮用口腔的溫度含化了紐扣上的冰,才幫楊育才脫下了被雪水浸濕又結冰的棉衣,接著,她強忍寒冷,將楊育才凍傷的雙腳抱在懷中,用體溫讓他已經僵冷的四肢恢復了溫暖。
圖|雪地里吃飯的志愿軍
蘇醒后的楊育才看著辛苦照顧自己的阿媽妮,情不自禁流出眼淚,他在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拼命殺敵,幫助朝鮮人民擊退美國侵略者,還他們一個和平的家園。
就是在這一年,參戰的中國志愿軍人數已經遠超一百萬人,中朝聯軍通過多次戰役的勝利,迫使美國停止侵略的步伐,低頭進行談判。
1953年6月15日,在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朝鮮停戰談判達成了停戰協議。但中國人民志愿軍還沒來得及慶祝這一次戰役的勝利,6月17日深夜,李承晚集團便無視停戰協議中“交還雙方戰俘(fú)”這一條,直接把2.7萬名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就地釋放,但所謂“就地釋放”,不過是找個理由扣押這些戰俘。
彭德懷司令員眼見李承晚集團竟然公然破壞停戰協議,立即向北京發去電報,告知眼下情況,請示打擊南朝鮮軍隊這件事。
閱讀過電報的***主席回復:再殲李承晚軍隊萬余人極為必要!
圖|***
7月,面對明面上答應和談、背地里依舊陰謀繼續進攻北上的敵人,志愿軍為了粉碎其陰謀,在金城前線發動了規模更大的夏季戰役第三次進攻作戰。
這也是朝鮮戰爭的最后一戰,金城戰役。
就在金城戰役發起的前夕,時任志愿軍第68軍607團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上級要求他率領一個12人的偵察班,殲滅白虎團團部,從側面配合正面戰場上我軍主力部隊的進攻。
圖|金城戰役油畫
“白虎團”究竟是一支什么樣的部隊?
在韓國陸軍的4個現役主力師中,韓國國防軍陸軍首都師不僅參加過朝鮮戰爭,還參加過后來的越南戰爭,是唯一一支參加過海外入侵的部隊,韓國軍界都驕傲地稱呼這支隊伍為“無敵猛虎”。
這支“韓國第一榮譽師”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就已經組建了,而該師的1團更是首都師最先組建起來的8個團之一,南朝鮮把它作為重點建設部隊,耗費了無數心血。該團不僅擁有充足的兵力,士兵所使用的武器也是精良的全套美國武器裝備。
而這支隊伍也的確對得起南朝鮮的期望,它在襄陽守備戰中一戰成名,李承晚聽聞此戰獲勝后,欣喜若狂,將一面繡有虎頭的新團旗親自授予了1團的士兵,因為這面旗幟,1團也被稱為“白虎團”。
楊育才這回就是要拔掉這只氣焰囂張地“白虎”的牙齒。
圖|白虎團團旗
楊育才勇敢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他和戰友們研究過白虎團的防御部署之后,決定偽裝成敵部隊中一個迎接“美國顧問”的小分隊,正大光明地插入敵人的腹地。
而楊育才個子比其他戰士高,鼻子又大又挺,看起來帶點西方人的特征,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假裝美國顧問的最佳人選。
7月13日,金城戰役正式打響,中國志愿軍數門大炮一齊發動,前線一片炮聲轟隆。楊育才所率領的奇襲部隊就在我方軍隊火力掩護下,沿著事先計劃好的路線,避開前線敵人投射來的猛烈密集的炮彈,進入了敵415高地。
就在這時候,楊育才忽然發覺了一絲不對勁。
因為現在天色暗沉,所以他這一路走來,總會時不時借敵軍發出的照明彈觀察隊伍其他戰士的行進情況,但這一次他發現綴在隊尾的一個戰士并不像其他人一樣向前急行,而是拖拖拉拉,勉強才能跟上隊伍。
楊育才不動聲色地將此人怪異的行為記在心里,又一顆照明彈升起后,他飛速地點了一下小隊成員的人數,發現原本13人的奇襲小隊不知什么時候竟然變成了14人!
圖|楊育才
有人混入隊伍中!
楊育才沒有驚慌,而是悄無聲息地退到了隊伍的最末尾,以迅雷之勢繳了此人身上佩戴的槍支。
原來,這個混進奇襲小隊中的人并不是敵方特意派出的內奸,他原本是在415高地負責放哨的哨兵。戰役開始后,猛烈的炮聲將他嚇得只顧捂耳逃避,等回過神來,人已經脫離了隊伍。這時候楊育才帶著人出現在他面前,他誤以為這是自家人的隊伍,稀里糊涂地就跟在了隊尾。
這名無意中混進奇襲小隊的敵人讓楊育才等人虛驚了一場,但他同時也像一份天降的大禮。
原來,楊育才帶兵前進時就已經發覺了敵人內部的崗哨十分密集,要想順利地通過敵人的警戒區,抵達敵指揮部,就一定要知道當晚的通行口令。他正在思考去哪里埋伏才能在不驚動敵人大部隊的情況下抓一個人逼問出通行口令,這個哨兵就送上門了。
奇襲小隊沒花多大力氣,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口令,也因為有了這道口令,他們順利地通過了數道崗哨,越過了勇進大橋。
圖|楊育才(右)
敵人的指揮部距離勇進大橋只有短短幾里的距離,勝利已經近在眼前了!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繼續前進時,一列車隊沿著山路向他們駛來,五、六十輛汽車的車照燈發出強光,把整條馬路照亮。
楊育才當機立斷,大吼:“打!”他率領隊員先向那些汽車投擲手榴彈,再用機關槍掃射,突然遇襲的敵人當場就懵了,過了好一會才手忙腳亂地準備應敵,但彌漫的硝煙還沒有散去,奇襲小隊就趁亂順利地通過了公路,直搗白虎團的團部。
這整個過程用時不到三分鐘。
此時,首腦機關里的團長崔喜寅正為前線部隊的慘痛失敗而焦頭爛額,就在他專心致志地進行反攻部署時,團部大院內忽然響起了槍聲。
圖|楊育才(左)
原來,楊育才已經帶人沖進了白虎團的團部二青洞,這支僅13人的小隊按照他的指揮分成三個小組,為執行小組任務而各自分散,分別沖進了敵人的警衛室、會議室與炮兵指揮部。
奇襲小隊的隊員只要遇到敵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架槍一頓猛掃,沒有戒備的敵人毫無反手之力,要么乖乖投降,要么棄槍逃命。
僅僅十幾分鐘,二青洞的戰斗就結束了,在這場戰斗里,楊育才帶人擊斃了白虎團團部接近百名敵人,生擒了敵軍事科長與榴炮營副營長在內的19人,以極少的損失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而楊育才在看到會議室墻壁上掛著的那副虎頭旗后,上前一把把它揭了下來,作為志愿軍的戰利品帶回部隊,后來這幅虎頭旗收藏在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至此,楊育才所率領的奇襲小隊順利地完成了部隊交托的突襲任務,他們打亂了白虎團的指揮體系,為金城戰役正面戰場上的中國志愿軍軍隊取得最后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圖|楊育才
金城戰役之后,這支重創白虎團團部的奇襲小隊榮立集體特等功,在他們獲得的獎旗上就寫有“英勇插入敵心臟,搗毀匪窠建奇功”兩句話。
作為小隊指揮的楊育才立特等功,獲得一級戰斗英雄的稱號,并且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與金星獎章。后來,這兩枚獎章都作為一級文物珍品,收藏在軍事博物館中,作為“奇襲白虎團”這一傳奇戰役的紀念。
1958年,也就是《朝鮮停戰協定》簽署的五年后,幫助建設戰后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也全部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那些在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們卻半點不提自己曾經的光輝,甘愿在基層為中國建設默默地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楊育才本來也像這些人一樣從老百姓的視野里淡出,但因為一群京劇藝人,“奇襲白虎團”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故事。
圖|白虎團團旗
這群京劇藝人從解放戰爭初期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都一直跟隨著部隊四處征戰,為了響應新中國“現代京劇”的改革之風,藝人們經過討論,認為應該想出一個新劇目。
就在這時候,戰地報紙上《楊育才帶尖刀班深入敵偽軍白虎團》的消息映入了京劇團的眼簾,他們立刻找到了楊育才,向他詢問此戰的整個過程作為素材,幾經修改潤色,最后編寫成了一部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
1964年6月,山東省的京劇團將《奇襲白虎團》帶到了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上,此劇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于是,在觀摩大會結束后,周恩來總理決定把山東京劇團留在北京,在***禮堂進行演出。
同年8月10日,***觀看京劇《奇襲白虎團》后,不由地聯想到了主角嚴偉才的原型楊育才,于是指著主角,詢問身邊的總政治部主任肖華:“這個人他還在不在,現在任的什么職務?”
圖|《奇襲白虎團》劇照
因主席的關心,肖華在演出結束后就立刻委派***了解楊育才現在的情況。所有人這才知道,因為楊育才曾經被***拉壯丁,在閻錫山的部隊里做了段時間的傳令兵,所以當時年近40歲的楊育才遲遲沒有得到提升,在副連級干部的崗位上停滯了將近10年。
對此,楊育才并沒有半點怨言,在他看來,自己的生活比起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已經好了太多了,無論是在什么崗位上,只要能為中國建設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他就心滿意足了。
但為國為民在戰場上拼殺的英雄不該沉寂,如今擁有幸福生活的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的付出。
在毛主席的關懷下,楊育才總算擺脫了尷尬的過去,他從連長一路擢(zhuó)升至副師長,并先后作為代表參加了中國***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和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此時功成名就的楊育才卻從沒有想過用自己的權利和身份去為自己、為親戚朋友謀取任何私利,他的生活始終維持著從軍時期的艱苦樸素,光一件普通的中山就連續穿了十幾年。
圖|楊育才
不光如此,楊育才家中的陳設都是十分老舊的,連窗簾都因長時間的使用從藍色褪成了白色,但楊育才不愿意把錢花在“不必要”的地方,所以遲遲不肯更換。
而他的5個子女也不曾辱沒過清正的家風,楊育才先后把自己的幾個子女都送進了部隊,其中大女兒楊軍在15歲的時候就主動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不辭辛勞扎根農村。
后來,小女兒楊輝在考進***測繪學院的時候,楊育才的妻子李天姿心疼孩子,試探地詢問過楊育才能不能找找人,讓女兒可以分配到濟南的部隊里去,但楊育才沒有同意。
在楊輝確定被分配到淄(zī)博某部測繪大隊后,楊育才提起這件事,對女兒說道:“我當時想到原來那些已經犧牲了的戰友,覺得咱們今天要是還挑肥揀瘦,只為自己家里想,我心里頭愧疚啊!”親人們都知道楊育才的脾氣,也愿意支持他的做法。
圖|楊育才
1981年,楊育才退休后,沒有像別的老人家一樣在家中安度晚年,而是繼續自己的工作,盡可能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楊育才知道青少年就是祖國的未來,于是非常關注對下一代的培養和教育。他不收任何報酬,自己騎自行車到各個機關、部隊、工廠和學校作報告,告訴這些有幸生活在新中國庇佑下的人們,過去***的革命隊伍究竟經歷了多少艱苦才換回了現在的和平年代。
任何人都不應該忘記這個國家的過去,也不應該忘記前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
楊育才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對所有人講述革命先烈們是怎樣從黑暗的舊社會一步步走來,信仰支撐著他們前進,最終讓中國掙脫泥沼、翻天覆地。
有好心的人不忍心看楊育才一把年紀了還四處奔波,都勸他好好休息一下,但楊育才卻固執地繼續堅持自己的工作,他認為,革命意志就是火種,只要將這枚火種傳承下去,傳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中國一定會越來越好。
圖|楊育才(圖中標紅處)
1999年4月,楊育才參加了中國老齡委組織的進京觀光團,其實這時候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他不僅患有心臟病、血管病等多種疾病,連胃部都被切除了一部分。親朋好友紛紛勸他不要去北京,免得身體撐不住了,但楊育才在思考了很久后,拜托身為護士的楊軍陪著自己一起前往。
可能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楊育才為什么這么固執,非去北京不可呢?
楊軍最開始也以為父親只是借參加觀光團,順便去***的總醫院徹查身體,但沒想到,到達北京后因身體虛弱而發起高燒的楊育才不僅沒有去醫院,還強撐病體,先后參觀了***毛主席故居和毛主席紀念堂。
這名七十多歲、白發蒼蒼的老人站在毛主席的遺體前,情不自禁熱淚盈眶,而后深深地向著這名改變中國的偉人鞠了一躬。
圖|毛主席紀念堂
做完這件事,楊育才像實現自己最后的心愿一樣,他再也沒有什么遺憾了。參觀過紀念堂后的當天下午,他就因為病情加重而被送進了***總醫院。
5月26日,楊育才在住進醫院一個月不到后,安詳地閉上了眼睛。女兒楊軍陪伴在父親身邊,泣不成聲,她隱約意識到:楊育才恐怕已經感覺到自己已經不行了,才會不顧勸阻執意到北京來。
他為的,就是最后能再見敬愛的毛主席一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