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月的獅子喵
圖:來自網絡
“3.21”東航MU5735航班,機上人員全部遇難。132個人,包括123個乘客,9個機組人員。生命轉瞬即逝,悲傷鋪天蓋地而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鮮活的人生,都懷著對生活的期冀,在奔赴人生的征程。
生命之火,戛然而止。
這132個人中有剛剛16歲的陳曉,獨自一人在昆明讀書,父母在廣州工作。本來是寒暑假才回廣州,因為要出國讀書,需要回廣州辦理資料。
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爸爸徐先生,之前外派到昆明工作。3月21日結束外派,心懷喜悅地踏上歸家的行程。
一位10歲的男孩,一個30多歲的男子,四位40多歲的女士,一起出行參加親友3月23號的追悼會,去悼念自己的親人。
為了給女兒治病,第一次登上飛機的谷涵宇。還有疼愛她的丈夫郭增強,一歲半的女兒郭予沫,期待到廣州給女兒更好的治療。
因為疫情原因,從上海改道廣州,出國看女兒的媽媽。現在女兒內心充滿懊悔,因為是她聽從票代的建議,決定把3月22號的票改成了3月21號,相依為命的兩個人,從此陰陽相隔。
1992年畢業,已經拼搏到財務總監的方靜,空中飛人的她,奔赴著自己的星辰大海。
5月份就要大婚的空乘人員張云,所有的場地、策劃、請柬等等都已經就位,卻再也等不來那個帥氣的新郎。
平安飛行40年,即將退休的民航局功勛飛行員,本次航班的副機長張正平,年底就要退休,期待著退休后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
如果有可能,我多想寫下來這132個人中,每一個人的人生故事。TA們是我們中的一員,但是生命卻被按上了急停鍵。
每一個看到這場空難消息的人,內心都驚出一身冷汗。他們的親人,更是毫無預警地被災難擊中。
如果你剛好是遇難者親人的親戚和朋友,面對陷入巨大悲傷的Ta,你會怎么說?
“節哀順變”!
“要堅強些”!
“挺過去,慢慢會好的”!
“難過也沒辦法了,人死不能復生”!
“不要太難過了,多保重身體”!
我們在碰到身邊的人經歷喪失時,總是忍不住去這么勸。
通常我們沒有表達出來的是,不管你怎么悲傷,你還是要活著。不要讓你的不幸影響你現在和未來,不管怎樣,生活還得繼續。
這句話好像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問題是我們否認了Ta的悲傷。
在心理學上,經歷喪失的悲傷通常有7個階段。
震驚和否認:
我們聽到這個新聞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怎么可能呢?飛機怎么可能掉下來?!退一萬步,即使知道飛機從3萬米高空掉下來了,大家依舊期待他們還有一線機會生還。我們不愿意相信,不久前還在我們生命中鮮活的他們,現在尸骨無存。
痛苦和內疚:
那個幫媽媽改簽航班的女兒;那個催著老公回來的妻子;那個為女兒買票的爸爸;可能所有的和這場遇難者相關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在懊悔。懊悔自己說過的話,懊悔我們做過的事,或者是沒有做過的事。他們陷入深深的內疚,想辦法把責任歸咎于自己,把這些不可抗力的因素都變成自己的錯,即便并不是。
憤怒和討價還價:
我們開始向命運抱怨:“為什么偏偏是我家的?”,“為什么遭遇如此不幸的是TA”,“如果一切能重來,我再也不XX了”,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追蹤著黑匣子,迫切的想了解真相。我們的憤怒無處可去,迫切地想找個出口,我們想知道,到底誰要負這個責任!
抑郁:
我們終于意識到,我們最終失去了什么。我們終于知道,TA再也回不來了。這會讓我們消沉,陷入回憶,隔離自己。我們的腦海被回憶占據,甚至分不清現實和夢境。我們感到空虛和絕望,仿佛墜入情緒的萬丈深淵,痛不欲生。
好轉:
在痛苦中,我們漸漸d地適應了巨變后的生活。我們不穩定的情緒也開始慢慢回歸,趨于有序。我們痛苦的感受也會慢慢降低,情緒慢慢平靜。
重建和恢復:
斯人已逝,活著的人卻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生活。之前被悲傷掩蓋的實際生活問題和財務問題,不斷地顯露出來。我們不得不面對問題,努力嘗試重建自己的生活。
接受和希望:
最后,我們終是學會了接受,開始面對現實。我們慢慢地學會了松手,但是不代表我們就會很快樂。只是那種揪心的痛慢慢遠去了,我們再次開始對生活里的小確幸感恩,也有可能再次找到一點生活的樂趣。
如果我們只是勸那個正在經歷悲傷的人要堅強,其實就是要求他們呆在悲傷的第一層次里,否認他們的實際痛苦。
不堅強也是可以的。
哭泣、叫喊、多花點時間沉浸在這痛苦里,也是可以的。
脆弱和軟弱都是悲傷過程的一部分,都是可以接受的。
不接納脆弱,不沉到谷底,那些經歷巨大喪失的人,就無法觸底反彈。
陷入巨大喪失和痛苦之中我們,聽著朋友說“過段時間就好了”,我們也深以為然。
但是,一周,一個月,一年,我們發現自己還處在痛苦之中。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
事實上,時間不能治愈所有的傷口,只能慢慢地撫平。
“會好起來的”這句話很好聽,但是不一定是真的。
有些記憶永遠不會消失,有些傷疤永遠會痛,這是生活的現實,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的事情仍然縈繞心頭,多年后你仍然可能感覺悲傷,情難自抑,那是因為真切的愛過。
不要因為自己反復的悲傷,而對自己失望,悲傷的本身就是這樣。
創傷和不幸不能自動消失,傷口也不能自動痊愈。
我們要承認悲傷需要治療,無論是接受外在的援助,還是通過自己內在的反思。需要我們去尋找一個最適合我們療傷的方式。
我有個朋友,丈夫因公殉職,丈夫去世后她陷入了抑郁。她的丈夫是公職人員,因公殉職后,對家屬的福利待遇很好,她不需要為生計奔波。
所以周圍的人都勸她:
想開點,你還這么年輕,還能再嫁;
這一輩子吃穿不愁了,他也對得起你了。
越是這么勸,這位朋友的抑郁越嚴重。她不敢放過自己,她為自己的幸存,享用丈夫犧牲帶來的福利而有內疚感,她認為自己也要跟著離去。
周圍人不接受她的悲傷,她自己也不接受。
三四年過去了,她的抑郁越來越嚴重。
時間沒有解救她,因為她拒絕了營救。
3月27日,是132名遇難者的頭七。已經有家屬開始慢慢接受事實,摯愛已去。取一杯梧州山上的黃土,寄托無盡的悲傷和哀思。但是更多的家屬,還會陷在一輪又一輪的悲傷中,苦海沉浮。
比起承認失去,接受則復雜得多。
接受不是終點,悲傷沒有終點。它不是一場馬拉松,不是一條直線,它是一個曲折的,令人困惑的迷宮。
從悲傷中打撈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我們的一生,很可能會經歷多次的悲傷循環。甚至,不停地為同一件事悲傷。
我們以為自己踏山涉水,終于從痛苦中走了出來。
卻被一件突然的事情觸動,又陷入悲傷的深淵。
我們需要接受的是,只要我們活著,悲傷就可能一直會在。這是我們潛意識的一種選擇,選擇讓我們生命中的人,以這種形式留在我們的生命中。
悲傷的循環和生命的循環,相伴相生。這并不可怕,我們最終會接納我們的失去,也會接納悲傷的循環。
失去、得到、釋懷、放下。感到悲傷的時候,就盡情地去悲傷。感到悲傷遠去了,也不要去指責自己,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
就像約瑟夫.布羅茨基說過的:“嘗試去擁抱苦悶和痛苦,或是被苦悶和痛苦所擁抱。毫無疑問,你們在擁抱時會感到胸悶,但你們要竭盡所能的堅持,一次比一次持久。你們要永遠記住,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次擁抱都將以松手告終。”
失去的痛苦,撕心裂肺,痛覺蔓延到五臟六腑,都是因為深愛。
我們沉痛緬懷失去的132個生命,我們更為無數個正在經歷巨大喪失創傷的家屬憂心。愿他們充分地傾倒出悲傷,好好地與親人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