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的一種篆文形式
另一種篆文形式
襁褓中的嬰兒
"了"這個字只有篆文形式,沒有甲骨文和金文。
嬰兒一出生就要用襁褓裹起來,襁褓的邊緣一般都會折成像“9”一樣的形狀,這倒很像“了”的篆文形式。可能就是根據這個,文字學者對它的解釋是,像嬰兒在襁褓中被束縛包裹著,所以引申出了"收束,了結"等意思。可能是因為嬰兒即便被裹著也活潑好動的緣故,又引申出"聰明、伶俐"的意思,如《世說新語·言語第二》中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至于為什么“了”這個字沒有甲骨文和金文,我覺得可能跟女人在古代的地位有關。照顧嬰兒這種事通常由女性來做,而甲骨文和金文是由男性書寫的,主要記錄的是祭祀、占卜、軍事等“大事”,包孩子這種事根本上不了臺面,怎么會記錄下來呢?說到這里,我想到以前看過的幾個視頻,講的就是包孩子的***,國內和國外的包法似乎還不大一樣,國內的叫蠟燭包,國外的叫粽子包。不管叫啥,不管好壞,“了”這種做法倒可以說源遠流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liao是作動詞時的發音,le是后來作為虛詞的發音。那么大家都很熟悉的蟬,也就是知了,為什么叫zhiliao,而不叫zhile呢?小時候聽大人說,因為知了叫的太煩人,就像人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所以才取這名。我倒是覺得,可能是人們發現知了成熟之前,要連頭帶身子全部藏在蟬蛻里很長時間,這才叫它“知了”,因為這家伙比誰都懂包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