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工汪慶紅老師出了一件新的作品,雞血大紅袍還原燒的《掇只》,許多壺友包括小福看了之后都有些傻傻分不清楚,這究竟是雞血大紅袍還原燒還是捂灰?最后經小福多方查證,以及將其和馬永強老師的底槽清捂灰的《匏尊》做了對比后,終確定就是還原燒。
雞血大紅袍還原燒《掇只》
接下來就聽小福給大家講解一波啦!
首先,什么是捂灰?什么是還原燒?
捂灰呢?就是把已經燒制好的紫砂壺,放在了一個充滿木炭粉的匣缽里面密封低溫燒制,在這種缺氧的情況下,泥料里的氧化鐵和木炭粉發生反應,還原成了氧化亞鐵。氧化亞鐵是黑色的,所以捂灰的作品通常也是黑灰色調。
而捂灰工藝的呈色原理有著兩種說法,
雞血大紅袍還原燒《掇只》
其一,用捂灰工藝處理紫砂壺時,是將壺放在匣缽內、壺內外放置稻草、谷糠等,在低溫缺氧的還原氣氛下,氧化碳分解反應強烈進行,反應所產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體表面,也就是說,碳原素滲入壺體表面,是捂灰工藝使紫砂壺呈現青灰色調的原理;
其二,用稻殼松針等,就是為了跟爐內的氧反應,形成一氧化碳,從而成為還原氣氛,將三氧化二鐵還原為二氧化鐵和四氧化三鐵,前者是紅色,后二者都是灰黑色。
簡單地說,捂灰就是泥料中主要的著色元素氧化鐵在缺氧的環境中和木炭粉發生反應,還原成氧化鐵的過程。不加入任何有害化料,只是鐵元素改變了存在的狀態而引起了顏色變化。
還原燒有一個相對的詞,叫氧化燒。在燒窯的時候,窯內充滿了氧氣,而氧氣正是燒窯時很重要的變因。若在燒窯時大量補充足夠的氧氣進入窯室使其充分燃燒,就是氧化燒;有技巧的讓窯室缺氧,使窯火從土胎或釉水中抽取氧元素則稱為還原燒。
底槽清捂灰《匏尊》
在紫砂壺燒制過程中,當窯內達到一定的溫度之后,人為地、有技巧地減少窯內的氧氣,讓窯處于缺氧狀態,火會繼續燃燒剩余的氧氣。由于窯內的炭灰殘留物累積,在局部不能充分氧化燃燒形成還原氣氛,在坯體與柴炭、火焰直接接觸中造成局部燒成溫差和窯內壓力差,在這種混合氣氛下,坯體被完全還原,坯體中的三氧化鐵還原成黑色的四氧化鐵,故最后的作品也呈黑色。
由此可見“還原燒”與“捂灰”呈色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通過紫砂泥料中鐵元素發生反應、改變存在狀態而引起最后的顏色變化,變化過程也都是在缺氧狀態下發生的。但是它們的區別也顯而易見:
底槽清捂灰《匏尊》
紫砂壺必須燒成后才能進行捂灰,即經過二次燒制,而還原燒則是一次燒成的。
經過還原燒的紫砂壺,壺表面會有著隱隱的金屬光澤,而捂灰燒就沒有。
捂灰屬于古代傳統工藝,而還原燒則屬于現代工藝;
雞血大紅袍還原燒的《掇只》
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細看汪慶紅老師的這件《掇只》,你是否有了屬于自己的判斷?其實,不管能不能分清這兩種工藝,只要結果是相同的,而這件作品是你想要的那如同墨玉的色澤,有時,傻一點,也挺好的。
更多紫砂作品,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