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簡稱渝,對于這個問題,我查了許久,始終沒查詢到重慶1997年直轄前后,重慶市簡稱是如何確定的?是直接沿用老重慶市的簡稱渝,或者是經過充分討論后決定用“渝”字呢?也或許,直轄的事千頭萬緒,根本就沒人關注過這個小小的問題吧。
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渝”作為重慶直轄市的簡稱,是有爭議的。
一、“渝”作為重慶直轄市的簡稱,不合適不合適的原因,很清楚:“渝”只是老重慶市的簡稱,新的重慶直轄市的面積是老重慶市的三倍多,老重慶市并不能代表整個重慶直轄市。
(一)“渝”的起源,隋朝依渠江古稱得名
公元581年,是隋朝建立的時間,隋文帝雄才大略,結束了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三百年——魏晉南北朝時代,動蕩與分割的局面。隨后隋文帝實行了一系列改變了中國政治結構的改革,憑此進入《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與孔子、秦始皇、***等一并進入。
而隋文帝對原有行政區劃體制進行的改革,直接影響到重慶,其改地方行政區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重慶的名稱由楚州改為“渝州”,這便是重慶初次與“渝”字結緣的公元581年。
之所以改為渝,是因現在嘉陵江上游的支流“渠江”,在當時稱為“俞水”、“渝水”,而且習慣以“渝水”稱呼重慶段的“嘉陵江”,故被命名為“渝州”。
重慶為渝州時,大部分時間,其行政級別比四川成都低一級,成都為省級駐地,重慶為市級駐地。
(二)渝州的范圍,主城九區+江津+璧山
隋朝時的渝州,是作為省級行政區,范圍東臨豐都、武隆,北達渝北、北碚,西至璧山、永川,南側與現在的重慶市范圍差不多,僅有綦江西南側小部分未在范圍內。這是初建渝州的范圍,也是渝州二字所代表最大的范圍。
隋朝渝州行政圖重慶勘測院制圖
僅僅26年后,渝州改回了巴郡的稱呼。直至618年,唐朝才再次改為渝州,但此時的渝州降為地級市級別,轄區也縮小許多,渝州的范圍與主城九區+江津+璧山相當,總面積僅為重慶直轄市的十分之一。這個范圍一直延續到北宋1102年,重慶由渝州改為恭州之前,變化都不太大(最開始永川也在渝州范圍)。之后再也未有“渝”這個稱呼,"渝"字代表重慶總計存在約510年。
歷史總是在輪回中旋轉,近年,重慶擴充主城區范圍,把璧山、江津納入主城區的聲音甚囂塵上不絕于耳,我是特別支持這事兒的,你看,這要拿進來了,和唐宋時期的渝州范圍不就一致了嗎?
改名恭州前的渝州重慶勘測院制圖
可從另外一方面講,用一個面積僅相當于重慶直轄市面積十分之一的地方,來代表整個重慶,我認為,是不合適的。當然,如果你古代影響力特別大,或者你文化上特別輝煌,那也可以勉強用,但恰恰這些方面,連直轄市內的奉節縣(夔州府)都趕不上,怎么可以呢?
二、被廢除的“渝”字北宋1102年,渝州被廢除,改名為恭州。改名的緣由史無明文。周勇主編的《重慶通史》認為改名原因是一場“反逆”。
崇寧元年(1102年),宋國子博士、渝州人趙諗回鄉省親之時,被人告發“與其黨李造、賈士成等宣言欲誅君側之奸,其語頗肆狂悖”,“獄具遂與反逆伏誅,父母妻子悉皆流竄”。因趙諗家族為渝州南部少數民族,“其族黨來降。賜以國姓”,然而竟然口出狂言,擅議朝政,有狂悖反逆之言,尤為大漢族思想嚴重的北宋王朝所不容。在處理這一事件之后,北宋統治者仍然厭惡其鄉里——渝州之字義不詳,取“恭行天罰”之意,改渝州為恭州。
簡單來說,就是,渝州人趙諗(shěn)回鄉(約綦江一帶)省親時,被人告發,說他自稱天子、私立年號、蓄意謀反,被皇帝知道后趙諗被處理。處理了還不解氣,連趙諗的老家的名字都看不順眼,大筆一揮,給他改成了恭州——取“恭行天罰”之意,也就是奉天之命進行懲罰。
認為渝字:有不詳之義,有“叛變”的意思。
之后的朝代,無人再用渝字。
天道輪回,這件事九百多年后,類似的事情,在這片土地上又發生一次。
這才感覺,歷史總是相似的,是不是這個"渝"字真的有問題呢?要不,換一個?
三、重慶簡稱不應為渝,個人建議“峽”字更合適。近年來,一直有學者提倡更改重慶的簡稱,如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林甫在其所著的《重慶直轄市簡稱的商榷》說:
重慶直轄市的簡稱叫什么最佳?曰:“巴”。
華教授認為:1.渝范圍小,不能涵蓋重慶直轄市,也不能取代渝東南、渝東北、涪陵地區的地域及歷史文化。2.巴國主體地域與重慶直轄市范圍大致吻合。3.四川簡稱蜀,對應的重慶可以簡稱巴,構成“巴蜀”。
秦朝時巴郡與蜀郡范圍圖
對于第一條,我是認可的,前面已論述。但我不太認同巴作為重慶簡稱:
一是巴國的范圍太大,包含現今的四川省達州、巴中、南充、瀘州等地,以及重慶直轄市部分地區。而且巴國并不包括重慶渝東南部分及巫山地區。
二是現在市外還有以巴為名的地方,如四川巴中市、湖北巴東縣,就像重慶稱為巴一樣,這兩個地方也可以自稱“巴”。
三是巴國本身給人的感覺是不穩定與弱小之感,處于“半國家”狀態,內部社會組織結構呈松散狀態。東邊有楚國打壓,西邊有蜀國擠占,整個國家處在世世抗爭、屢敗屢戰、退避遷徙的循環中,連國都一直都在遷徙之中。
我在這里大膽地提出另一說:重慶直轄市的簡稱可以考慮一下“峽”字。
注意了,不是陜西的“陜”字,是三峽,是川峽四路的“峽”字。
針對“峽”,唐朝詩人崔道融有詩《峽路》:
清猿啼不住,白水下來新。
八月莫為客,夜長愁殺人。
以“峽”字作為簡稱,有幾層意思:
一是紀念三峽工程。重慶直轄市的成立,是因為建設三峽工程直接促成的,沒有三峽工程,重慶想成為直轄市,可能性較低。簡稱“峽”,是紀念三峽工程。
重慶為三峽工程付出了多少,不應該被遺忘。三峽庫區涉及移民117.15萬人,范圍包含了現重慶市大部分地區,如重慶主城區、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云陽縣、開縣、萬州區、忠縣、涪陵區、豐都縣、武隆縣、石柱縣、長壽區、江津區及重慶核心城區。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巫山縣城巫峽鎮、奉節縣城永安鎮、云陽縣城云陽鎮、開縣縣城漢豐鎮和豐都縣城名山鎮這5個縣城全被淹沒。這些,為三峽工程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二是歷史上,重慶直轄市在一個行政區內,以“峽”命名的時期最長。“峽”字對應四川的簡稱“川”字。現今四川名字的源頭便是“川峽二(四)路”的簡稱,川峽路時期,整個四川地區,一分為二,西為成都為中心的西川路,東為奉節為中心的峽西路(“峽路”)。之后川峽四路時期,分峽西路為利州、夔州二路,夔州路駐奉節,且川峽四路四大首府,僅夔州置最高級都督府,轄區面積最為廣大。是大重慶范圍內行政級別最高,最強盛時期。
不過,這個也與巴字存在一樣的問題,峽路范圍太廣,不僅包含整個重慶直轄市及四川部分,還包含貴州大部分地方。但好在現今貴州、四川沒有縣級以上地名以“峽”命名。
三是體現一種平等理念。重慶現在從四川分出來了,應該與四川平等,川峽在歷史上是平等的,這個時段,重慶沒有“巴”字所代表巴國顛沛流離,也沒有“渝”字所代表的渝州一直比成都低一級的感覺。峽字,更多體現的是重慶應該有的自信心,有平常心。
以上,管窺之見。